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九十五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发布时间:2017-12-11 18:20:5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2017年11月23日,福建省首届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开幕,陈奋武致辞。

  难忘父亲两副对联的教诲,构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身居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一职,陈奋武一边策划、动员、组织全省的书法活动,一边在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上笔耕不辍,将绘画的造型导入书法,由此走出一条独特的书写之路。而提到他的学书经历,他坦言,父亲的两副对联带来的教诲,对他影响至深。

  1941年11月,陈奋武出生在素有“闽江口明珠”之雅称的琅岐岛,这里依山伴海,风光秀丽,人文荟萃。陈奋武的父亲名叫陈起炳,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博学多才。从陈奋武会讲话的时候起,父亲就开始教他识读门联上的诗句,日积月累,学艺精进。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见龙有喜

  逢年过节,父亲都要书写新春联,但其中有两副对联的内容从不更换,一副是“布衣得暖皆为福,草舍安居即是春”;另一副是“欲无后悔须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以此作为教诲陈奋武为人的准则。

  可惜的是,父亲英年早逝,家庭的重担就落到母亲瘦弱的肩膀上。“母亲没念什么书,就靠着绣花、针线等女红,养活一家人。”陈奋武说,父亲临终前交代母亲,再困难都要让孩子读书,母亲记住了,拉扯着孩子,千方百计供他读书成才。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毛泽东《沁园春•雪》

  在学校念书,条件也十分艰苦。当时学生用的工具品牌也少,只有一种叫“四料车头水”的笔;墨有“金不换”“五百斤油”等品种,都是墨条,没有墨汁;砚台是用橡皮做成的,最大的好处是摔不破,但磨出来的墨很粗糙,不好用。即便如此,对写字感兴趣的陈奋武,还是在“描红”的课上频频得到老师夸赞。

  离开课堂,陈奋武就地取材,经常用瓦片、竹竿在沙地上涂涂画画,勤勤恳恳地练出了一手好字。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妙笔生花

  对于“临摹”,陈奋武有着自己的见解:“临”和“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书方法。“摹”是直接把纸覆在字帖上,然后按照笔画线条“依样画葫芦”,比如“描红”“双钩”等;“临”是边看字帖边写。临,易得其意而失其形;摹,易得其形而失其意。形、意对学书来说都很重要,所谓“形神兼备”,因此必须临摹并举。

  福建著名书法家朱棠溪在谈书法创作之路心得时曾说,学书只要坚持“勤”“恒”“探”三个字,没有不成功的。“这就是刻意求精,锲而不舍,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习之以勤,不见异思迁,不泥古不化,入帖出帖,努力探索。”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鹏图

  陈奋武说起早年学书经历,深有同感。有一天拂晓,一位晨练老者看到他家窗户透出的灯光,很惊讶地来敲门,问他怎么起得这么早,其实他练字到通宵达旦,自己都没有察觉。

  陈奋武在书法艺术的求索道路上,先从楷书入门,后来醉心于行草,特别喜欢古朴雄劲的魏碑汉隶。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他把篆书、隶书的特征,与行草的运笔结合起来,在流利奔放的行草书中,蕴含着篆隶的古朴拙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而确立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清和

  2012年6月30日,作为福建省“名家推广工程”头炮,“陈奋武翰墨”晋京大展登上中国美术馆这个最高的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评价陈奋武的作品风格时称,在单字的间架结构上,可以看到他如绘画的“造像”一样,将字体造型化、形象化,使每一个字的结构富于聚散、紧放、开合的变化,而不是四平八稳;在全幅的布局构势上,他如把握绘画的结构一样把握全幅的整体,使作品的形体感、结构感、趣味性与绘画性暗通款曲。这是陈奋武书法的奥妙,也是他对书画同源的感悟和实践。

“八闽书坛泰斗”陈奋武:胸凝正气,翰墨飘香

送书法下基层。

  社会的历炼和大海的熏陶,造就了他和气为春的脾气、襟怀坦荡的品德、宽容大度的性格。而他,也用自己的书法回报社会。福州“西湖公园”这四个魏体烫金大字横匾就是他二十多年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福州“温泉大厦”“海山宾馆”“文艺大厦”“侨联大厦”等建筑的题字,体态各异,神采飘逸,也都出自他的手笔。此外,他还应邀为泰山、黄山、武夷山、黄帝陵、黄鹤楼、黄河碑林、桂林、北戴河等名胜古迹书写碑铭。

  有人说,陈奋武用尺幅天地的书法,构建的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他对书法文化的尊崇,对书法传统的固守,对文人精神的取向,彰显一代书法大家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