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九十一
江爱松:千山金碧颂盛世,心象重彩启新篇
《阿拉山下驼铃声》
长期吸吮文化“果汁”,人到中年圆梦画院
大学毕业后的30多年,江爱松都在新闻和文化部门任职,长期吸吮传统文化“果汁”,令他那不安于现状的创作激情的火苗时刻燃烧着。
上世纪70年代,他调到了莆田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负责地区的美术、文学、组织工作。每年一次,他带着各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和作者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参观画展,开拓视野。到全国名山大川写生体验生活,他自己也在采风中得到灵感,创作出中国画《不眠之夜》、油画《体育之乡》、《铮铮铁骨林则徐》等作品。
《无题》
工作中的江爱松善于发现人才,比如他曾经担任莆田地区文艺刊物《蒲公英》的主编,一旦发现有潜质的文学爱好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送他们到高等院校去深造。生活上,他也十分乐意伸出援手,为处于困境中的人解决实际难处。他时常以收藏作品为名义,资助一些生活贫困的老书画家。
在莆田地区整整工作13年后,他回到了福州,一开始先在市美术馆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教学分校。在他的努力付出下,总校对福州的办学成绩表示认可,并将全国函授大学分校校长办学交流会设在福州,还让他在会上作专题发言,推广经验做法。
《西域晨韵》
可是,这些为书画事业“打擦边球”的行政岗位始终不是江爱松的真正兴趣,他的目标还是进入专业创作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画坛上拥有一席之地。直到近50岁时,“蹉跎”半辈子的他猛然觉醒,辗转进入福州画院,重拾传统笔墨,开始潜心研习中国画。
但这无异于“从头开始”的绘画道路,着实走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那一段时间,他经常默默地抽烟,埋头沉思,院长郑乃珖和同仁们一起为他分析利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终有一天,他决定把创作方向定在“山水”领域。
《溪山秋语》
“山水容量大,表现手法多,不受约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当然,“底子薄”“功力浅”“缺创新”是横在他面前的“三座大山”,该如何翻越,又让江爱松陷入沉思。于是,他住在办公室里,足不出户,一天不少于十个小时埋头临摹历代名家名作,白天笔不离手,夜里书不离手,总算掌握了中国山水画的规律,为摸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奠定扎实根基。
《潇潇雨歇》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江爱松在追求艺术真谛的新征程中收获满满,完美地将东方意境和西方理念和谐交融。如今,他虽然从福州画院退休,但依旧笔耕不辍,用如椽画笔抒写一个艺术家的执着和坚韧。
“绘画艺术能充分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表现当今社会的和谐之美、大气之美,绘画艺术是健康向上的,是富有生机的,这样的创作才能带给人们感情上的清透和鼓舞。”江爱松说。
《白羽吟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