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九十一
江爱松:千山金碧颂盛世,心象重彩启新篇
江爱松正在创作。
大胆创新,独创“心象重彩”画派
江爱松最为人所知的无疑是建构了“心象重彩”理论体系。那么,何为“心象重彩”?它提出的背后有何故事?它在当代画坛有何价值?当记者把这一连串的问题抛给江爱松时,他微笑着逐一作答,揭秘其中奥妙。
所谓“心象重彩”,即继承传统文人画侧重恬淡情趣的田园风光,到吸收西方现代艺术重色、重形、重彩,再回归到东方意境和情趣,创造出一种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活力的山水画。
纵观江爱松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作品,已经开始显现出这种探索的味道。要说起求新之道,就不能不提1994年他的美国之行。
赴美交流期间,江爱松接受《联合公报》《伊犁侨报》《芝加哥时报》等媒体采访。
当年,他应美国中华艺术家学会邀请,前往参加绘画艺术交流、讲座、办展等活动。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艺术学院时,江爱松把得意之作赠送给学校,并为全校师生作一场关于中西艺术价值观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一位印第安纳大学的文理部部长邀请他前往郊外的家中做客。
“这位部长住的地方太美了,远山连绵,平野如茵,蓝天碧水倒映着帆影,我不禁大声叫好,夸赞他们很有眼光,为自己选了一块宝地安家。”江爱松说,没想到的是,他的夫人说了一句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话:“我也觉得很美,不过,如果能把我的房子建在您的画中,那才更美了。”
江爱松在印第安纳州州立大学大礼堂向师生作讲演。
这一席话,让江爱松事后反复咀嚼,品尝,并驱使着他去参观美国的重点博物馆、艺术馆。当时,海外艺术社团为江爱松提供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讲学酬劳,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八成,用于“自我充电”。回国后,他又跑了许多大城市,饱览了许多年轻艺术名家的作品,他们的绘画理念、艺术胆识、敏捷活跃的思维能力,都给了江爱松极大的启迪和影响。
《知音图》
此外,美国耶鲁大学校务卿助理在该校收藏一幅江爱松重彩山水作品的时候说:“江先生,您是被耶鲁收藏的第一位中国山水画家。这是您的光荣,也是耶鲁的光荣,希望您能在耶鲁博物馆专门办一场个人作品展览,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艺术。”
从此,他的国际化视野被彻底激活。他的山水画,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笔墨随当代。”江爱松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开放的、包容的,她是阳光的、年轻的,讴歌雄壮、浑厚的盛世气象,我们怎么可以吝啬用最华美的色彩去表现、去演绎?“赞颂这个美好的时代,是每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的时代使命。”江爱松说。
1994年10月,他在一篇发表于《福建日报》的文章《师古·师今·师自然》中鲜明地亮出创作思路:既注重着眼北宋山水的凝重与气势,也注重南宋山水的灵动与虚静,同时融合现代意识于造型,并把西画中的点、线、面和空间表现手法,融入传统山水的皴、擦、点、染、没骨、泼墨、泼彩等手法之中,把西画中的时令、时空、明暗、冷暖变化,融入传统文化的阴阳开合哲理之中,营造一种和谐明畅,意趣深远的艺术空间,并赋予画面的整体感、节奏感、趣味感、层次感、气势感,调动一切绘画因素,把山之博大,水之灵动充分表达出来,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感染力。
《中流砥柱》
历经近20年的探索实践,2012年3月,他正式在《心象重彩 天人合一——我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感悟》文章中提出“心象重彩”的概念,愿意“用心灵为中华盛世涂抹一片绚烂的色彩”。他始终认为,传统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色彩既是自然界的现实反映,也是画家心灵的体现,更是西洋画的科学应用,当代山水国画就应该中西互补、博采众长,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量。
《黄河之水天上来》
他有一幅颇为得意的代表作品,名为《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长近4米、高1.2米的巨幅画作。只见悬崖危岸,巨石冷峻,营造出厚重平旷的画面,黄河之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降,用留白手法把气韵生动的浩渺波涛呈现出来;水面上皴染金色,黄河的“沙卷狂涛”真实还原,收千里于咫尺,独具匠心的金碧重彩就像一曲雄壮的《黄河大合唱》铿锵激昂,跳跃着一串串流动的音符。
“这幅作品,有人曾出高价愿意收藏,可我不想卖,因为它记录着我的艺术阶段成果。”江爱松说,古人崇尚“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面对世间纷繁复杂的扰攘,保持内心的一份平静和纯真,是艺术家需要到达的极致层面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