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网盟信息

城市“污点”变“亮点”——“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宣传采风活动举行

2022-02-28 16:31:26来源:南昌新闻网

城市“污点”变“亮点”——“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宣传采风活动举行

  “没想到现在已经闻不到多少臭味了……”“没想到‘潲水’也可以变废为宝……”“没想到现在垃圾焚烧技术这么先进了……”

  2月21日上午,在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里,由南昌日报社组织的“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宣传采风活动上,网媒记者、网络大V、诗人们发出很多个“没想到”。

  麦园,这个曾经因异味困扰周边市民的地方,一改往日脏乱差、污秽臭的形象,正以绿色、环保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A

  从露天垃圾场到光伏发电厂

  当天上午9点50分,记者随网络名人、知名诗人进入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这里原是南昌麦园垃圾填埋场,曾因异味扰民问题多次被举报,但现在它已经告别了恶臭难闻。此次采风活动第一站是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观景台,站在这里往下望,脚下已经终期封场的垃圾填埋场一览无余,近43万平方米面积的垃圾已用绿膜覆盖,现场已闻不到异味。

  “终期封场工程就是对原先的垃圾填埋库区表面进行覆土覆膜、雨水倒排、渗滤液倒排,还有沼气收集处理。我们库区垃圾发酵会产生沼气,我们在底下建了两座沼气发电厂专门将这些沼气用管道收集起来用于发电。”讲解员李祥松向大家介绍,等垃圾填埋库区沉降、稳定之后,将在上面建设面积近900亩的光伏发电厂。

  “现在确实闻不到什么臭味了,而且车一路开过来两旁都是树木、花草,等天气回暖、万物生长,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中国日报江西频道记者王健看着树木想象着它们茂盛的样子,“这里一改过去露天填埋的传统垃圾处理方式,所有的填埋垃圾进行了加盖除臭,从源头上解决了异味外溢和渗滤液外溢的问题,为这里周围居民解决了一个大烦恼。”

  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旅游博主涂欢拿着相机不断按下快门。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麦园,和他曾经看到的脏乱差、臭气熏天的形象不同,现在这里绿意盎然、空气清新,“应该让更多市民也有机会来这里感受一下。”他说,麦园的变化给予他独特感受,让他对这里有了更多的期待。

城市“污点”变“亮点”——“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宣传采风活动举行

  B

  从剩菜剩饭到航空燃料

  从观景台下来,一行人前往第二站——餐厨垃圾处理厂,大家参观了厂内设施并近距离观察了餐饮垃圾运输车卸料的全过程。“我们的快速升降卷闸门可以保障异味不外溢。”江西洪源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卫说着,只见橘色的卷闸门快速升起,垃圾转运车驶近开始卸料,“这里的餐饮垃圾主要是来自周边餐馆、单位食堂、各大高校食堂的剩饭剩菜,通过‘预处理+三相分离+油相提取+厌氧产沼’的处理工艺,固态产物最终会成为有机肥;产生的废油脂最终可用于制作航空燃油、航空柴油、肥皂等;废水可处理成为中水用于园区内的绿化;气体可制沼气送入焚烧炉内燃烧。”

  餐厨垃圾,俗称“泔水”,营养物质含量高导致十分容易腐烂变质,散发恶臭,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了,城市餐厨垃圾的产量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样化与成分的复杂化,对餐厨垃圾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是全市唯一一家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量能达到230吨。”郭卫介绍说。

城市“污点”变“亮点”——“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宣传采风活动举行

  C

  从生活垃圾到清洁电能

  此次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是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在这里大家直观地看到了海量的垃圾通过“垃圾吊”堆放起来,场面很“震撼”。

  控制室内,四名“垃圾吊”司机准确无误地操纵“大爪子”,将垃圾分别投往堆放区、发酵区、焚烧区。外面是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袋组成了“垃圾海”;里面是科技感十足的房间,有两块屏幕正显示着四个小画面,可以监控到各个环节是否在正常运转,其中最扎眼的便是焚烧炉内的一片火红,仿佛透过屏幕能感受到灼热。

  “这个大爪子一次就可以抓起8-10吨的生活垃圾,垃圾经过近一周的发酵后,通过垃圾吊投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炉排炉中,通过烘干、燃烧和燃气三段式高落差炉膛结构,保证垃圾充分彻底燃烧。”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熊威说,焚烧后产生的热能将进入汽轮机、发电机组转化为最清洁的电能,对外输送到国家电网,“提到垃圾焚烧,大家最担心的还是二噁英,这种在垃圾焚烧时产生的剧毒气体让人不寒而栗。不过这个问题早已解决了,我们的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高达850摄氏度以上,二噁英在这种超高温环境下只需要两秒钟便自动分解。”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既是环保项目,也是民生工程。随着项目的建成运营,意味着我市对生活垃圾持续了20多年的填埋处置方式,将被焚烧处置所代替,逐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目前,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末端处理能力达到了4800吨,而南昌一年下来每天平均是4000多吨的垃圾处理量,末端处理能力提升了,前端垃圾分类的环节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熊威说。

  通过此次采风活动,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对垃圾处理带来的质的提升,感受到了循环经济为经济、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麦园垃圾场能从城市“污点”变为城市“亮点”十分来之不易,下一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共治共享。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园,体现出了南昌以民生为本,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展现出了“南昌速度”“南昌决心”“南昌干劲”,也展现了南昌未来的无限可能。

城市“污点”变“亮点”——“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宣传采风活动举行

  大咖观点

  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邓涛:

  从“臭”名远扬到一睹芳容,从城市市民避而远之的“黑肺”到绿色低碳的“绿肺”,从南昌的“肿瘤”到南昌的“美人痣”,麦园的变化体现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一种坚决和行动力,表现出对市民幸福感负责的态度。从此,城市的“污点”成为“亮点”。

  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彭文斌:

  “凤凰涅槃”一般,麦园垃圾填埋场“浴火重生”之后,环卫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也有了质的不同。现在的麦园从垃圾场变成“后花园”,这说明我们城市的发展需要科技去撬动,爱护这座城市不仅仅需要科技工作者、环卫工人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市民的努力,我们都有一份责任让南昌美起来、亮起来。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范丹花:

  从无人问津的“臭山坳”变成了如今风景幽静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麦园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可以说,在没有去麦园之前,我对这个城市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垃圾车把垃圾倒在郊外填埋的阶段,原来我们的城市在2020年就开始焚烧垃圾了,已经做到了“零填埋”,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用电也可能是来源于我们扔掉的垃圾,这太神奇了!

  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涂欢:

  这次再来现场,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梅岭山脚,垃圾填埋现场面积依然是一望无际,但是非常整洁有序,并且没有闻到一丝异味。麦园的变化提供了变废为宝、废中生宝的南昌思路与南昌经验。

  媒体印象

  中国日报记者王健:

  这次现场探访,将我以前的耳闻完全刷新:“南昌麦园变美了!”以前的存量垃圾产生的沼气以及油脂得到了再利用,污水经过处理,无污染排放;在南昌麦园垃圾焚烧发电厂区,除了新鲜的空气,我闻不到一丝丝异味。整个厂区俨然花园一般,完全可以作为环保教育示范基地供人们考察学习。

  央广网记者王一凡:

  南昌麦园垃圾填埋场问题,既是群众身边的“烦心事”,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难啃的“硬骨头”。南昌市下大力气彻底解决“麦园问题”,将垃圾填埋场建设成为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新浪江西媒体人胡位涛:

  碧空万里无垠,绿树掩印着青山,从120米观景台俯瞰,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藏在一片青山的怀抱之中,这里不仅拥有“颜值”,还拥有变废为宝的黑科技。通过参观察看填埋厂、餐厨处理厂、发电厂等地,亲身感受了麦园垃圾填埋场发生的变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垃圾焚烧发电厂,“吃”的是垃圾,“吐”的是电能,节省了资源,减少了污染,提高了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率。

  一起话南昌超话主持人丁雷根:

  南昌麦园垃圾填埋场是我市唯一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曾因传统填埋作业带来异味扰民、渗滤液溢流等问题,经过多部门的共同努力,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基本上解决了,站在120米观景台这么近的距离也完全没有任何异味,南昌麦园垃圾填埋场彻底“改头换面”。

  居民声音

  东潭社区居民戴云:

  以前这里到处臭气熏天,周围环境脏乱,老远就能闻到异味,当时还觉得房子白买了。现在改成清洁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后,大大减少了异味的产生,而且苍蝇、蚊子少了很多,空气变得清新了。

  双岭村村民陈莎:

  过去,我上班时天天戴着口罩,上下班时走村路苦不堪言。天晴时,都不敢把衣物晾在门外,担心衣服会被污染。以前出了村口再走5分钟就有一个双岭村委会站,但我们宁愿再花15分钟走到昌北二小二部车站等候,因为双岭村委会站正对着垃圾场的路,臭味很大,而现在,大家都会在村门口坐车了。(南昌日报记者 刘彤 万玲 吴潇远 邹佳伶 胡彦思/文 成奔/图)

【责任编辑:卓德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