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沈葆桢:台湾近代化先驱

2022-04-28 11:45:01来源:福建日报

谷雨时节,走进福州市三坊七巷,雨后的斜阳照在宫巷26号的朱漆大门上,透出几分沧桑。这座2000平方米老宅的马头墙高耸挺立,门前青石牌匾书写五个字——“沈葆桢故居”。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沈葆桢”三个字的分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的沈葆桢,身上有许多标签: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清朝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台湾近代化第一人”。

这座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大宅院曾数易其主。清同治年间,进士出身的沈葆桢,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后,购买并修缮此宅。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他回到福州丁忧守孝。但赋闲在家的清静很快被洋务派领袖之一的左宗棠打破。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接连战败,英法联军步步紧逼。为打造近代海军,外御列强,左宗棠这才请沈葆桢出山,主持福州船政局。很快,沈葆桢作为第一任船政大臣,在福州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造船厂,装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舰队。

在沈葆桢的倡议与坚持下,福州船政局开办学堂,先后派出留学生100多人,远赴英、法等国学习轮船制造技术和驾驶技术,培养了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林永升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冥冥之中,沈葆桢以及他培养的船政学子们,开始与台湾产生交集。

1874年,日寇派兵侵占台湾南部琅懋、牡丹等地。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赴台当天,沈葆桢与一批大臣联名上奏《筹台湾防务大概情形折》,揭露日本侵略野心,随即携船政学子们跨海赴台,将所勘探台湾海防情形与风土人情详尽绘图,为台湾海岸版图的界定作出历史性贡献,也为保台御敌提供了重要参考。

“沈葆桢不仅参与了中国近代的海防实践,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远见的海防思想,在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沈葆桢是近代台湾海防思想的奠基人和践行者。”福建教育学院教授陈超说。

谈到台湾近代的建设开发,沈葆桢更是功不可没。主政台湾期间,沈葆桢悉心筹划、深谋远虑,就台湾的防务和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他着手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并开发台湾东部山区,废除渡台禁令,鼓励开垦,促成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北迁。从此,岛内人口大幅增加,并开始与大陆自由通商、通航,迎来了经济的一次大飞跃,为1885年的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

著名史学家连横曾评价沈葆桢:“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100多年过去,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宅虽有些老旧,但建筑架构大致完整,官宦府第的风范犹存,堂上正中黑底金字的八字对联“诗礼传家,文章华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这一天,喜欢历史的台青李正能跟随“新福建海峡频道”摄制组来到沈葆桢故居。面对老宅的粉墙黛瓦,他感慨万千。“台湾民间流传着许多沈葆桢的故事。他主政期间,增设郡县,开山抚番,设立义学,还为郑成功和保卫台湾的忠烈之士建祠祭祀,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为纪念其功绩,台北市政府大厅曾起名为‘沈葆桢厅’,并悬挂他书写的《礼运大同篇》以及相关生平事迹。”李正能说,“台湾民众至今对沈葆桢的功绩仍耳熟能详,沈葆桢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近代化之父’。”(记者 全幸雅)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