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新闻 >> 社会

非遗传承人陈国锐:12500粒大米砌出缩微版宝塔

2022-02-22 07:39:31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余少林

2月9日,福建省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高楼米线成功入选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当天上午,“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刚完成最新作品《普明宝塔》。得知这一消息,他兴奋不已,直呼“喜上加喜”。

非遗传承人陈国锐:12500粒大米砌出缩微版宝塔陈国锐在创作高楼米线作品《普明宝塔》。通讯员 吕灿婷 摄

《普明宝塔》的创作历经27天,用米12500粒,作品长宽均为22厘米,高度突破历史新高,达到43厘米,是对苏州寒山寺普明宝塔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制。这是陈国锐首次采用拼装式方法完成高楼米线,这标志着他把高楼米线技艺推上新高度。

用水平仪校正

精细到毫米

在陈国锐历年来完成的高楼米线作品中,《普明宝塔》是首个能达到43厘米的,这对陈国锐来说是极大的一次创新。高楼米线为古槐镇高楼村独有的民间技艺,是以大米为原材料制成的各种形状的立体艺术作品。这项技艺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像《普明宝塔》这么高的作品,高楼村的老人们从未见过。

“高楼米线几乎不可能达到1米以上的高度,但我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做到更高。”高楼米线高度每增加1厘米,陈国锐都要考虑米粒是否会产生裂隙、米粒的连接是否牢固,否则微小差别都有可能造成整个作品的“坍塌”。

米粒不是标准化的“建材”,在制作《普明宝塔》的过程中,陈国锐每做一步都进行精细的测量,甚至用水平仪校正宝塔屋檐翘角。《普明宝塔》底部四面设计有楼梯,楼梯具有弧度且为不规则形状,陈国锐对米粒尺寸的要求精确到毫米。

出于展览考虑

探索拼装作品

《普明宝塔》作为高楼米线首个拼装式作品,开辟了新的创作模式,这让陈国锐信心倍增,也坚定了他走高楼米线创新传承之路的决心。

这些年来,陈国锐参加的展览与活动不在少数。虽说展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楼米线这项民间手艺,让高楼米线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不过在各地奔波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由于高楼米线太精巧了,在运送途中难免会磕磕碰碰,对作品有所损坏。”陈国锐心想,要是能把作品一层一层拆卸下来,到了现场再重新组装,这也许能降低损坏概率。于是,他便想出了拼装这个好主意,可以让高楼米线像搭乐高一样越搭越高,既可快速搭建,也便于运输。

《普明宝塔》便是分为5个部分进行拼装,每个连接处都趋于平面,确保作品的稳定性,从而在高度上进行突破。

近期,陈国锐正筹划创作出寒山寺的另一些主体建筑以及枫桥、船舶等,再现唐诗《枫桥夜泊》描绘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画面。

送非遗到校园

从孩子入手抓传承

传统的东西要想走得更远,必然要有适当的改变和创新。近年来,陈国锐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将非遗项目带进校园。

目前,高楼米线已进入长乐一中、华侨中学、古槐中心小学、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4所学校。4校均成立了福州高楼米线传习基地,陈国锐担任教学老师。

2021年7月,在陈国锐的带领下,古槐中心小学的学生搭建出严复故居并亮相福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该作品用米约15万粒,耗费1600个小时。

今年,陈国锐计划将高楼米线再推广至2所学校。他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希望能够将高楼米线纳入大学的课程中,通过大学生的创新性研究让这项古老的手工艺薪火相传。(记者 余少林 通讯员 吕灿婷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