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践行“马上就办”纪实

2015-03-11 23:22:11来源:人民网-共产党新闻网

  天净沙 · 甘霖

  藤山滴水人家,

  长夜倦灯苦捱,

  书记察情令下,

  流水音佳,

  爱民人在今夏。

  这首词,是1992年一名群众写给习近平的。

  那年7月,酷暑时节的仓山区下渡藤山弄,一百多户居民因为供水管径太小,水压上不去,饱受断水之苦。他们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反映用水难题。习近平见信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了解情况,马上解决问题。

  很快,现场勘察的队伍到了,供水管线的改造方案定了。接着,工程队破土动工,在连日高温下加紧作业,8月7日为居民们接上了自来水。

  全市的工作千头万绪,百来户居民的用水问题也许算不上大问题。但在习近平眼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要求身边的干部牢记:“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心不下。”

  主政福州期间,像这样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群众来信,习近平接到过很多。有的来自远方的山西霍州,反映福州非法长途车售票点欺骗旅客的问题;有的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有的来自贫苦的山区乡村,要求政府架桥修路,他知道后都指示有关部门和地方尽快努力帮助解决。

  地处山区的永泰县,是习近平挂钩联系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当时因为缺少道路,偏远山区的农民有“三怕”:怕猪壮,壮了抬不出去;怕树高,高了运不出去;怕孩子大,大了娶不到媳妇。

  葛岭镇溪洋村,正是这样的情况。水流湍急的大樟溪从村子与省道间横穿而过,无桥无路,村民要想把李果、青梅等特产运出去,非常困难。

  当时的村支书陈院院为了给村民修座桥,四处奔走,但因资金紧张,一直没有结果。

  “那时村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桥修起来。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信给习书记,没想到他很快批给有关部门,帮我们实现了这个心愿。”今年已80高龄的陈院院谈起这件事时,仍充满感激。

  这座宽五米、长二百多米的石桥,在当地村民的心中,不仅是联系外界的致富桥,更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为民之举,多多益善。

  要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要到困难多的地方“雪中送炭”,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难题。

  15年前,福州台江区正义路27号,一个大杂院,五户大家庭,满满当当挤着27口人。56岁的刘依钗一家四口住在其中一间仅17平方米的木板房里。这里就是福州当时有名的棚户区——苍霞社区。

  木板房夏天热得像桑拿房,必须不断往墙上泼水来降温;冬天又四处透风,要一层一层地糊报纸御寒。以前福州像苍霞社区这样的棚户区很多,所以也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纸禙的福州城”。

  为不断改善福州人民的住房条件,习近平在市委书记任上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到省里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念念不忘福州旧城改造工作。

  2000年盛夏的一天,已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事前没打招呼,来到了即将动迁的苍霞社区。“那是7月2日的中午,天气特别热,近40度的高温。我们没想到省长会来,连把伞都没来得及准备,只匆匆地给他找了顶草帽。”当时的情景,时任苍霞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永辉至今记忆犹新。

  炎炎烈日下,习近平径直走进了正义路27号。狭小闷热的木板房里,他详细地询问住户们的基本情况和对拆迁补偿的意见。不一会儿,所有人都是大汗淋漓。

  出来之后,习近平问身边的领导干部: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最热的天、正午的时候来棚户区调研吗?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疾苦,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步伐。

  一周后,动迁工作全面铺开。8月底,苍霞社区共3441户,涉及近万人的动迁工作全部完成。

  五个月后,在原址上建成了第一批四幢回迁房。2001年5月1日,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就全部竣工。

  “感谢习书记,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共产党,我就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坐在自家窗明几净的单元房里,今年已经71岁的刘依钗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内心的感受。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让人民满意,这是“马上就办”最高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习近平始终以这样的理念要求自己、教育干部——

  “共产党员要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性的核心和最高准则,只有为民办事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责任编辑:刘必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