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光明日报整版刊发:三坊七巷的“国旗红”与“火焰蓝”

2022-01-21 18:33:50来源:光明日报

  “靠人民最近的一支队伍”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千钧一发,是“火焰蓝”挺身而出,让时光定格,让丰碑矗立。

  2020年5月,江西鄱阳湖一带发生严重洪灾,三坊七巷指战员奉命前往增援。炽热高温,一瓶瓶水送到乡亲手里;风急雨骤,一件件战服披到孩子身上。受灾群众不知道救援队的体制,都亲切地叫他们“解放军”……

  每每目睹灾区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指战员们更加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三坊七巷。记不清多少次,升旗归队后,警铃响起,他们立即换上战斗服奔赴救援第一线;多少次通宵战斗后,他们迅速赶回站里,换好礼兵服,迎着朝阳将国旗高高升起。他们更记不清,作为闻名全市的“国旗卫士雷锋服务队”,30年来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走进队部办公室,玻璃柜里摆放着一沓发黄的小册子,有的已经卷边,有的封面已经破损,是用透明胶布黏合起来的,里面登记着三坊七巷居民的家庭情况,记录着一代代指战员的倾情奉献:急症送医,孕妇临产,老人跌伤,孩子走失,甚至家里换个灯泡,一个电话队员就到。疫情期间,他们更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严守严防,消毒环境,给独居老人送米送菜送口罩。让附近居民特别暖心的是,救援站每天清晨4点半出操训练,口令声压到最低;每逢深夜出警,警车和消防车只亮警灯不拉警笛,以免惊扰百姓;30多年,指战员们潮水般来去,把三坊七巷的孩子熬成了大小伙,把新媳妇熬成了婆,但他们始终是围着群众转的贴心人。文儒坊19号住着林则徐母亲的一位后裔,70多岁的老人照料着90多岁的老母,生活不便。一位吴奶奶和老伴年近八旬,住在吱嘎作响的小楼上。这些都列在救援站的帮扶工作簿上。30年的光荣历史,铸就一个雷打不动的传统:老队员离队前,都要求最后再升一次国旗,然后领着新队员去百姓家“认亲”告别,说明李家是什么情况,张家有什么困难,说到动情处,老乡哭得稀里哗啦。初心使命就这样在依依惜别、谆谆嘱托中传承下来,温润着三坊七巷的鱼水深情。他们被赞扬是“靠人民最近的一支队伍”。

  百姓成了亲人,家里的亲人却在思念中默默等待。尉建隆入队8年,婚期拖了3年,父母和未婚妻一再催他离队回家,他回答:“等单位不要我了,我再回去!”班长武文文的妻子回甘肃老家生下儿子,孩子牙牙学语时,妈妈常用手机让他和爸爸视频通话,孩子乐得舞动着小手哇哇叫。后来武文文回家探亲,逗儿子,问爸爸在哪里?孩子呢喃着小嘴冲着手机一个劲儿叫“爸爸”。武文文抱起儿子,泪下如雨……

  队部坐落在文儒坊。年年月月,路过的群众常在门口默默放些水果、饮料,一幅很大的刺绣《红旗与战士》就是队员从门口抱回来的,现如今挂在会议室里。护卫队里个个都是高大威武的帅小伙,一身亮丽的“火焰蓝”十分招眼。很多指战员收到过情书,因写信的姑娘不知小伙子姓名,只好偷拍张照片或在集体照上画个圈,装进信封放在队部门口。但按上级规定,此类信件一律不能回。唉,年复一年,这些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让多少姑娘害了相思病。相貌堂堂的尉建隆入伍不久,发现一位秀美的姑娘天天到五一广场上看升降旗,坚持了两三年。后来他去士官学校学习一年,回来后仍能看到姑娘时常还来。第五年,姑娘径直来到队部门口,点名找尉建隆,把一袋水果送给他,说,她是从电视节目《时代先锋》上知道他名字的,过两天她要离开福州去外地结婚了,临走前想来看看他……

  人生的道路风雨兼程,神圣的责任永志不忘。30年来,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获得难以计数的荣誉: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三次,“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八闽楷模”等等,建党百年之际,又获党中央授予的“优秀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此来采访,住在福州支队训练基地20多天,每天黎明时分,“火焰蓝”出操的口令和嘹亮歌声便把我惊醒。一位老队员告诉我,以前唱的是《我是一个兵》,队伍改制后,现在天天唱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团结就是力量》。同样的使命担当,同样的激情高昂,走上操场,指战员们龙腾虎跃的身影,仿佛与远处的巍巍青山融为一体,共同铸成新征程上呼啸猛进的英雄群像。

  (作者:蒋巍,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作品先后获第二、三、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等,出版各类文学作品30余部。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1日14版)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