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2021-12-08 15:34:5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胡喆

  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号着陆器至今仍在正常运行,刷新着国际月表探测的新纪录;在月球背面,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面工作超过1000天;在科研一线,嫦娥五号带回的“最年轻”月壤,正不断产出新成果……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集中概括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十六字探月精神。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伟大精神源于伟大实践。探月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和无数科研工作者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所铸就的伟大精神,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随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实施,探月精神的内涵逐渐丰富,成为工程不断推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工程不断成功的制胜密码,书写了世界航天发展的惊鸿之笔。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是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显微镜下,科研人员从3克粉末中手工挑出一粒粒岩石碎屑,再从中找到只有头发丝直径二十分之一大小的矿物,用于测定其“年龄”。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拍摄的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月壤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3克粉末就来自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1731克月壤,中国科学家们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研究,发现月球在地质意义上“死亡”的时间比原先认为的晚8亿年,进而为全世界科学家指出新的研究方向,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科技的最前沿。

  从2004年探月工程立项,17年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六战六捷”,如期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图为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二号在A点影像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在无数航天人努力下,“嫦娥”和“玉兔”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月宫故事”,一步一步揭开了月亮的神秘面纱。

  从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飞行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一探三”的多目标探测,从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精准着陆到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从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以近第二宇宙速度、跳跃式再入返回地球到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一路走来,几多艰辛。探月工程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系统工程,工程全线勇下先手棋、敢做“第一人”,奋力攀登世界航天科技的高峰。

  “探月精神是我们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是最具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之一。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探月精神,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航天梦,为和平利用太空,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张克俭说。

  探索永无止境——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当前,中国航天人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启星际探测的新征程。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这是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在比月球更遥远的“红色星球”——火星,天问一号和祝融号正争分夺秒地开展探测工作,不断标注着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高度。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日月星辰,皆为情话。有人说“航天事业最大的浪漫,就是将梦想变成现实”。从一个个命名中,人们读懂了中国航天人的浪漫——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这是6月11日公布的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巡合影”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命名为“玉兔”,承担嫦娥四号任务的中继星命名为“鹊桥”;行星探测工程命名为“天问”,火星车命名为“祝融”……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奋发有为。

  “17年来,探月工程坚持‘一体化研究论证、一条龙攻关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速度。”中国探月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目前中国正在倡导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努力在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增进人类福祉的新时代,有更多创造,有更大作为。

  “未来,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将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这一基本型由运行在月球轨道和月面的多个探测器组成。”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说,基本型将具备月球科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在谈及我国探月工程进展与展望时介绍,国家航天局正在倡议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打造解决空间科学问题、有效利用月球资源、发展地月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

  “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弘扬探月精神——矢志做新时代的“探月追梦人”

  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叶培建等科学家老骥伏枥、心系苍穹,吴伟仁、杨孟飞、李东、孙泽洲等一批航天骨干专家逐梦奋斗、接续向前,张熇、张玉花等一批航天女专家巾帼不让须眉、顶起“嫦娥”研制半边天……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标注了探月精神。

追逐梦想 协同攻坚——探月精神述评

  这是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人们难忘,当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时,白发老院士们激动相拥的热泪;人们难忘,当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软着陆时,叶培建院士与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紧握的双手;人们难忘,“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经历失败到连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嫦娥五号那奋力奔跑的日日夜夜。

  当传承数千年的神话故事中的元素,成为月球表面地理实体的名字,中国航天人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梦想永久刻在了月球上,也将追梦之旅载入了史册。

  38万公里外的那一轮明月,是新时代的“探月追梦人”魂牵梦绕的所在,在梦想的激励下,他们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

  火星、木星、太阳系边际……当探月梦圆,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加遥远的深空。梦想没有终点,探索就不会止步。

  “别人做的,我们要做,别人没有做的,我们也要做,别人已经做得好的,我们将来要想办法超过。”叶培建如是说。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