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闽都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三零

古琴艺术家张俊波:乐以忘忧,内敛温润

发布时间:2019-07-25 16:28:3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陈玉燕 林意

  【人物名片】

  张俊波,福州人,出生于1969年。现为福建省古琴协会会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闽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古琴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闽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古琴考官;龙人古琴研究院研究员。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实习生 陈玉燕 林意

古琴艺术家张俊波:乐以忘忧,内敛温润

张俊波。

  在南后街的福建非遗博览苑里,一阵古琴声悠悠入耳,沿着“咿呀”作响的木梯登上小阁楼,掀开垂帘,一位身穿短衫、神态儒雅的长者正在细致地指导学生弹奏古琴。暖暖的阳光穿过嫩绿的枝叶,透进窗棂,显得安然、沉静、悠远。

  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掀开传承新篇章。

  坐在琴室,伴着学生空灵的琴音,张俊波沏了一壶白茶,将其与古琴的不解之缘娓娓道来。他18岁开始学琴,先后拜入古琴大家李禹贤、成公亮门下,一晃眼就是30余年。有人曾评价张俊波的琴“技近乎道”,他却只想好好做一个“传承人”,以弘扬古琴文化为毕生追求,乐在其中而忘却烦忧。

古琴艺术家张俊波:乐以忘忧,内敛温润

张俊波。

  结缘琴之韵

  张俊波与古琴结缘,还要从他17岁时说起。那时,张俊波从广播剧《高山流水》中听到《泣颜回》《高山》《流水》三首古琴曲,独特的音韵深深地吸引了他,从那一刻起,他迷上了古琴。

  古琴究竟是什么?一无所知。张俊波利用业余时间,搜寻一切与古琴有关的信息,还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音响资料。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看过《古琴初阶》《古琴曲汇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古琴曲集》及《琴曲集成》等书籍。“我对古琴书籍的执着探寻甚至征服了古籍部的工作人员,读到许多不向公众开放的古代线装琴谱,也许是这些琴谱太少有人问津了,连管理员看我的眼神都是怪怪的。”

  看多了,手就痒,买一张古琴就成了张俊波最大的梦想。好在,父母十分支持他,可跑遍福州乐器行都没见到卖古琴的。就在沮丧万分之际,张俊波从广播里得知贵州有一位农民李光宇能制作古琴,于是马上写信给电台主持人“于山”,询问对方的联系方式。“于山”很快回信,不仅把制琴者的姓名、地址告诉了张俊波,还给他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福州本地就有人想卖古琴,可以带张俊波去买琴。

  这个好消息令张俊波欣喜不已,梦想中的古琴仿佛已经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随后,他便和父亲去见了一直闻其音而未见其面的“于山”。寒暄之后,他们才得知,对方要卖的是一件明代的老琴,要价5500元,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笔巨款。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张俊波与父亲还担心这张年代久远的琴还能不能正常弹奏,思量再三,只好作罢。

  回家后,张俊波急忙给贵州想卖古琴的李光宇去信,并很快得到回复。巧的是,父亲也将去贵州遵义出差,可顺便联系买琴。终于盼到父亲回家的日子,他果然背着古琴……狂喜之余,张俊波才知道第一张琴来得并不容易。

  父亲说,从遵义到李先生住所路途遥远,而自己的行程又安排不过来,便与李先生协商,想请他携琴来遵义,并承担因此产生的一切费用。但李先生不便出行,父亲又不愿让儿子失望,便一路问询,辗转到了广州,最终在友谊大厦花了近1500元买到。彼时父亲是按1:1.41的比率,用兑换券购买的。

  得到琴后,张俊波就开始自学。张俊波回忆道:“刚开始,我把琴当宝贝,每次不弹了都按古书上介绍将琴弦调低,以免琴崩断,结果没过多久,琴的音高就不准了,连最基本的《仙翁操》都弹不出来。”母亲见他终日对着古琴,爱不释手,一番折腾仍不成调,便多方打听,终于在1988年,拜谒了李禹贤,第一次现场聆听古琴演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科班出身的李禹贤被分配到福建艺术学校,教的虽不是古琴专业,可遇到真正愿意学的学生,还背着一张古琴找上门来,也愿意倾囊相授。就这样,张俊波踏入了古琴殿堂。

  “李老师曾走遍福建全省,去寻找、搜集古琴谱,抢救了许多几近失传的古琴谱,为古琴传承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俊波介绍说,1983年,由李禹贤打谱的古琴经典曲目《风云际会》,在全国古琴打谱会议上引起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