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二五
画家卢志强:用心于画外
卢志强近照。
费时两年创作《解忧和亲》《传教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还原历史记忆
走进卢志强的工作室,绕过垂帘幕墙,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宽逾6米、高近3米的素描草稿。
“这两件作品是《解忧和亲》和《传教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从构思到完稿,花费近两年时间,都入选了由文化与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实施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卢志强告诉记者,《解忧和亲》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与西域乌孙国巩固联盟,封罪臣之后刘解忧为公主与乌孙和亲的故事,选择了公主一行到达乌孙时的场景入画,采用偏写实的表现手法;《传教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则将罗明坚、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沈福宗、郎世宁、伏尔泰、王致诚、马礼逊、王韬、戴德生、李提摩太等12位代表性人物跨时空组合在一幅画面中,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氛围。
《疏影》
卢志强着重向记者介绍了《解忧和亲》的创作过程。乌孙位于古丝绸之路要冲,是汉朝与匈奴必须争取的重要力量。历史上,解忧公主为汉朝与西域的和睦往来历尽艰辛,付出巨大努力,其芳名也载入青史流传后世。为刻画好解忧公主的形象,卢志强在创作前期进行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
工作室一角。
卢志强正在创作,墙上挂着两幅草图,从左往右分别是《解忧和亲》《传教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在构图阶段,卢志强依据《汉书·西域传下》对公主下嫁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等场面的记载,展开艺术创作的想象,安排画面人物关系和布局。画面左面是汉朝人员,包括解忧、侍女、校尉、卫士、官宦以及随从;画面右面是乌孙人员,包括军须靡、随从、大臣、匈奴左夫人、兵士、群众等。解忧公主是画面的中心,从车舆上顺着台阶缓缓步下,仪态得体、神情自若,其目光似乎穿越千年,与观者交流,表现出肩负重任的她特有的刚强与坚毅的样态。
《百合》
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必须尊重史实。因此,卢志强在创作中对服饰特征、车马规格、旗帜颜色等画面因素都逐一了解,力求还原历史记忆。比如,在汉军的服装样式上,以杨家湾汉俑为参考依据,在护颈的盘领、护臂的钎、护头的兜鍪、护胸的扎甲,一般卫士的帻、冠,汉代女子服饰、发髻,随从官员的头冠、服饰等均加以整理和加工;乌孙国服饰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文物发掘资料,卢志强主要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出版的《古代西域服饰撷萃》一书。画面的总体气氛所呈现的是一种对比状态:汉朝部分气氛庄重、雄浑,乌孙部分气氛热烈、放达。卢志强说,这是由于乌孙属于游牧民族,没有像农耕文明那样建立在家园之上俨然的礼仪制度和精神束缚,所以在行为举止上相对汉人就更显得轻松欢快、自由奔放,使得画面既合乎于情,又合乎于理,经得起推敲。
《微语》
近五年,卢志强主要将精力投入重大题材作品创作,《光复福建》获福建省政府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久远的歌》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与导师尉晓榕教授合作的《沈括与梦溪笔谈》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解忧和亲》《传教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同时入选“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将要完成的《建设中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参与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均为大尺幅作品,可谓硕果累累。
《光复福建》
在卢志强看来,历史画创作的特殊性在于绘画作品与历史文本紧密联系。“它需要创作者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去阅读文本、涉猎史迹、感受氛围,联系曾经存在的事件,还原具体可信的图像;也需有诗人般敏感气质和艺术家丰沛的激情,将现有的文献和史迹碎片作为依据,并将其转化为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有价值联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