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二一

“考古人”杨琮:入闽40年,立起闽越国文化考量标尺

发布时间:2018-10-25 16:21:37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考古人”杨琮:入闽40年,立起闽越国文化考量标尺

杨琮在北京参加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会议留影。

  阴差阳错进入厦门大学

  杨琮祖籍江苏,出生于十三朝古都西安,从小就喜欢涂鸦,后跟着专业老师学习美术,画得一手好画。恢复高考前,他已经参加工作,凭着专业特长,他进了一家国有工厂,被安排到贵州,负责钻井队里的水文勘测,常年在野外工作。

  当1977年第一届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由于要回到原籍西安参加考试,而杨琮仍在贵州工地忙碌,赶不及,便决定第二年报名参加。1978年,他原本想报考的是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可是回到西安时得知已经错过,这些艺术类考试比正常高考时间提前了。

“考古人”杨琮:入闽40年,立起闽越国文化考量标尺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由杨琮主编,2004年4月出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启动发掘,出土了众多国家级珍贵文物,一时间引发国人对考古的浓厚兴趣。杨琮也不例外。受此影响,他的第一志愿报考的是位于西安的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当时并未报考厦门大学考古专业。

  那是怎么来到厦门大学的呢?“这是个阴差阳错。”杨琮说,高考结束后,他的成绩非常好,超过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录取线,原以为就这么定了。可没想到的是,曾任著名经济学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的学术秘书林其泉(现为厦大历史系教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来到西安,代表厦门大学前来招生,当年厦门大学在陕西省要招收5名学生,可其中的考古专业未能招到合适学生。

  当地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将杨琮的档案递给了林其泉,对方一看,成绩出色,又是在野外搞水文勘测工作,很适合考古专业的学习要求,就从西北大学的“锅”里生生“抢走”了他。

  事后,杨琮从隔壁邻居的口中得知,林其泉还专程按照地址寻到他家,可他不在家,正打外面遛弯,林其泉一直等到赶火车的时刻到来才走。

  就这样,接到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杨琮,挥别西安的家人,独自来到美丽的鹭岛求学。这一“调头”,他就在南国扎下根来,至今整整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