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一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幼林:赋石灵性,观者得思
《自在无方》-善伯洞石
【各方评说】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从心所欲之不逾矩”是传统文化的高境界,也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境界。郑幼林对雕刻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对境界的追求,他对雕刻艺术的精益求精,对应于其对生活浮世的禅悟与取舍。他看重俗人所看轻的,也看轻俗人所看重的。苏东坡论文,谓之“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得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指取舍的精妙在于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亦是如此:不但能认真,而且能超越。郑幼林悟得其道,在人生与艺术的双轨中,感念初衷,渐入佳境,可谓智慧大道的行者。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为寿山石雕年轻的杰出代表之一,郑幼林一直求知上进,特别是执着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学,满怀敬畏之心对待工艺创作,看他的作品文质连体、收放自如,形成了自己的工艺风格特点。郑幼林自觉承续石雕传统题材与技法,并将其他雕刻手法、造型方式与审美追求融入创作,不断探索新的技法。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读罢郑幼林编著的《寿山石弥勒雕刻艺术》,十分兴奋,不禁要为幼林拍手叫好!幼林的书填补了空白,他以深厚素养的创作者的背景,来写这样一部书,无疑会使寿山石雕刻文化的研究,有更鲜活的丰富和推进。他不仅梳理了佛教造像的历史和风格发展,深入分析了弥勒形象在不同门类和材料上的表现,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弥勒造像的艺术美学做了深入地分析,这一点难能可贵。
陈吉(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幼林可称道之处,在于其尚处盛年之时,就瞩意于铺陈事业空间,秉授徒传承为本职。于今之下,从幼林工作室走出来的一彪少壮已崭露业界。窃以为,假以时日,这一干人马当可撑起寿山石雕文化的一方领地。尤其是,在当今之“价格”浮躁与“市场”浮萍之末,更需鼓励和倡导这样的胸怀和作为。
张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郑幼林在寿山石雕创作的审美追求,是依附于自然物象的神韵感召。他非常注重读石与相石,在反复观览体味中,将自然原石的形、色、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悟读,形成构思与构造,并经精雕与细刻,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造化,使雕作中的人物、山水、草木、花果共同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美的情韵和诗一般的意境,充溢着灵气与修养。
黄宝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郑幼林寿山石雕艺术具有古朴含蓄之古典美。无论朴素简练、精雕细镂,都以丰富的内蕴,高雅的格调,体现出寿山石雕独有的古朴典雅、情趣灵动、内蕴深厚、富有韵味的艺术风格。人物雕刻在整体上依托于原石自然的形态,注重人物的姿仪、神态,并适当的利用夸张对比,极尽细腻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气韵也随之生动。其擅人物雕刻,亦喜作水流、花草之属,让人从中领略大自然之美、生活之乐趣。其作品线条简约,充满韵律感,蕴含“铁笔”技巧,可感书画运笔之特殊。
陆永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幼林的石刻作品更加注重形式感和视觉效果,努力构建一种浑厚、博大的宇宙意识,创作的佛像题材在宗教内涵之外,更是“据器而道出”,借佛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现实的一种诉求。幼林之所以热衷童真、山水和佛教题材,归根到底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弃恶扬善,弘扬真善美,传递和践行“和谐、公正、友善”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