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这是厦门老照片收藏者薛世杰制作的厦门中山路同一角度不同时期的新旧对比照片。新华社发
为民务实担当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经济特区不特在有什么特别的享受,而应特在特区建设者有特别高的纪律、理想、作风这些方面。”
——1986年1月10日,习近平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1986年夏,小暑以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已连旱一个月,本该抽穗扬花的水稻大面积枯死。同安县一处稻田边,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习近平眉头紧皱。
“不能等!拖拉机、电灌抽水机、柴油、化肥,都赶紧调配。”站在田埂上,习近平当场拍板,并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
习近平带队,到田间地头,站在抗旱第一线,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全市迅速掀起抗旱热潮,领导干部和群众齐上阵,一边挖渠抽水抗旱保苗,一边抢插晚稻,抢种晚地瓜、秋花生。
那年,夏旱连秋旱,厦门出现三十多年未见的百日大旱。因抗旱及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年底一统计,当年农民人均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长了20元。
这件事,一直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不少群众说,习副市长敢负责有担当。
“习近平经常用孙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话来勉励自己,说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李秀记说,习近平同志为人非常谦逊,刚到厦门就上门拜访一个个老干部,向他们请教学习。
曾任厦门市委常委、同安县委书记的蔡景祥回忆说,习近平从不讲大话,他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做一件是一件。
人们在厦门同安莲花镇小坪村道地生态茶园参加第九届厦门市莲花褒歌比赛(2015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厦门期间,习近平一次次上高山、进海岛、下农村、入农户,骑自行车跑企业、坐拖拉机进山,每到一个地方,就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听、仔细记。他说,“当干部就三招,认路、认邻、认特点,那个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数了”。
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的王金水回忆,“习近平同志到厦门时,是市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他做事很扎实,很注重调查研究,不打官腔。他经常深入基层,对基层碰到的难题,不是叫别人写报告,而是直接带到市政府落实,很快就解决”。
习近平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特区不特在有什么特别的享受,而应特在特区建设者有特别高的纪律、理想、作风这些方面”。
到厦门不久,习近平连坐车带步行,到厦门海拔最高最偏僻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调研。那时,通往村庄的是又窄又陡、坑坑洼洼的黄泥路,习近平一脚泥步行进村,坐下没一会儿,就急切地走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寻找贫困根源。
在同安,农民泡功夫茶的杯子,积着厚厚的褐色茶碱。当时在家里接待习近平的一位农民说,“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乡干部都喝不下去,但习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乡亲们心里很感动,有什么掏心窝的话都对他说”。
经过细致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的实际,习近平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即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这一思路,指导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这两个村子都穷乡变富壤,山上造林“戴帽”4100亩,山下发展茶园6000多亩,打造“一村一品”。近五年,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翻番。
“为民务实,勇于担当,依法办事,廉洁自律……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身体力行的这些作风,经过实践的潜移默化,深深根植于厦门干部群众的头脑中,落实到经济特区建设的行动中,并不断弘扬光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林朝晖说。
相关新闻
- 习近平3个月内第三次见金正恩,都聊了什么(2018-06-22 11:29:14)
- 关于中朝关系,习近平说了三个“不会变”(2018-06-22 11:26:28)
- 攻坚中之坚!习近平发出脱贫“总动员令”(2018-06-22 11:22:44)
-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与“合”(2018-06-22 11:21:03)
- 福州举办全市政法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讲座(2018-06-21 22:51:41)
- 习近平会见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 (2018-06-21 22:21:55)
- 习近平会见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特别圆桌峰会外方代表并座谈(2018-06-21 21:15:12)
- 习近平: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18-06-21 14:59:26)
- 从浙江实践到中国答卷:习近平引领“赶考”路(2018-06-21 14:53:51)
- 习近平接受十三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2018-06-20 21:06:30)
- 习近平会见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2018-06-20 21:04:13)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2018-06-20 2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