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三十七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发布时间:2017-04-10 14:57:05  来源:福州新闻网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1988年,《福州历史人物》出版,林恩燕协助岳父林家钟共同撰写两百多个人物。

  得到岳父林家钟大力提携 福州地方史研究三十载旅途

  在80年代以前,文史对他而言只是“兴趣爱好”,他还从未想过今后要转向专业从事文史研究,但结婚以后,岳父林家钟大力提携,令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占据内容博赡的史料宝库,研究起来自然“如鱼得水”。

  这里不得不提林家钟。林家钟是福州著名文史专家,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曾参加《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获得国家级个人荣誉奖状。其一生长期从事历史和文学研究,勤于著述,尤其致力于乡邦历史文献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成就斐然。

  “要研究文史,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恩燕说着,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书房,只见从福建到福州,从鼓楼到仓山,各个年代、各种版本的地方志书一应俱全,“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孤本,我从图书馆借回来,再复印出来,都收藏在文件袋里,需要的时候我就能找出来。”林恩燕告诉记者。

  1988年,福州市要编辑出版一套《福州历史人物》丛书,目的是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思想和业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为开拓新时期发展的进程,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作为学术研究、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材料和读物。林恩燕与林家钟合力撰写了近两百个人物,除了福州籍历代名人,还包括历代在福州地区任职、工作的外籍知名人物。丛书共分1至12册,出版后“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积极参与撰写福州乃至福建医药文化,多年来相继与他人合著《中国民族医药外治大全》《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榕台关系丛书·教育文化篇》等。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林恩燕参编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出版的《福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该书是福建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在他参与合著的百余部书籍里,讲述地方史和人物的居多。比如,2016年7月出版的《行走烟台山》就是他的新作,应仓山区政协和烟台山管委会邀请,由他主编统稿,全书18.5万字。翻开装帧精美、典雅大方的书页,通读文字,会发现该书以记叙文体为主,没有志书的艰深晦涩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文风朴实,文字简练,一般读者均能饶有兴趣地读完。

  同时,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以线带点”的编排方法,包括梅坞路线、仓前路线、乐群路线、麦园路线、公园路线、掌故轶闻等章节,按照观光线路和景点顺序依次介绍,适应旅游者“按图索骥”的寻访要求,也方便读者循序渐进的阅览。著名文史学家、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称赞此书“一册在手上,走遍烟台山”。

  为写这本书,古稀之年的林恩燕冒着酷暑重新调查仓山传统街区的几十条路巷和数百个景点,从中撷取较有代表性的路巷27条、景点72处、掌故轶闻24篇,编缀成文,六易其稿终成。“我世居烟台山麓,这里是我可爱的家乡,能为家乡的文化、文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林恩燕深情地说。

“文史旅人”林恩燕:青灯故纸总相伴 追寻闽都古城历史足音

林恩燕家中的书橱被装得满满当当。(部分)

  修志的对象是客观事实,不能取巧与想象,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调查采访,还要亲临现场了解,互相论证与补充才能有所得,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有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埋首故纸堆3个月都没有结论。”他信奉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是他认定有价值的,就一直做下去。为此,他无数次钻进图书馆、档案馆的故纸堆中,深入老房小巷和山野河边调查现场,采访耄耋老人,抢救随时会因当事人逝世而消失的史料。

  “地方史研究不能只依赖文献记载,大量的历史信息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亲见亲闻,所以要抢在知情人故去前采访。”在主编《行走烟台山》之际,他还有许多新发现,比如马厂街的鼎卢、建园房东口述的曾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因时间紧急来不及收入,他已写好文章,准备多方核实后投稿发表,“采访到了,就是把时间抢到了。”

  “埋首故纸,皓首穷经”,这是对研究文史的人最真实的写照,历来是艰苦卓绝、乏味清贫的事。林恩燕始终乐在其中,他还打算在有生之年出版一部《闽都地名大辞典》,将福州每条有历史文化的街巷收入其中,让后人捧着这样的工具书,读懂福州,了解闽都文化沧桑变迁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