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媒体持续关注好支书耀仔事迹 网友:暖新闻再多都不为过

2016-11-02 09:54:45  来源:澎湃新闻

  地方知名媒体同样给予重点关注

  福建本地媒体《福建日报》、宁德《闽东日报》也从多个角度对周炳耀事迹及其影响展开报道。

  《福建日报》10月26日的报道《周炳耀先进事迹引起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指出,10日至21日,宁德共组织了9场周炳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听取巡回报告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周炳耀同志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以及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一定要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为了向周炳耀致敬,东南网于10月24日推出线上专题《为了村民安全他献出了生命——追忆宁德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全方位报道周炳耀先进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专题开设“追忆英雄”“村民说”“媒体评论”“视频”等栏目,多形式、多角度报道周炳耀生平事迹,为网友还原一个真实、平凡而伟大的周炳耀。专题还特别策划了“致敬·献花”栏目,通过点击鼠标,即可向英雄献花,方便网友寄托哀思。

  “奉献的多,索取的少。”习总书记这句评语,正是对党员周炳耀、村干部周炳耀、村支书周炳耀最好的总结。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王洪涛对《光明日报》记者指出,这段时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报道,树立起了一个基层村支书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光辉形象,让人可亲可敬可学。周炳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村民办实事,人到中年还被全村男女老少亲切地称呼为“耀仔”,这表明他善于做群众工作,愿意跟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作风和境界值得学习与继承。

  《人民日报》评论将目光对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中的“攻坚手”作用,新华社全媒体头条文章真实还原了周炳耀的亲情和乡情,《光明日报》展现的是周炳耀的做事与为人,《经济日报》则注重反映周炳耀在带领村民致富上的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报道以形象的镜头语言深情地讲述了周炳耀质朴厚道、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这是央媒的视角。

  这一次,除了福建本地媒体,北京、上海、广东等外地媒体也对好支书耀仔的故事给予了重点关注。

  《新京报》的通讯则回忆了周炳耀牺牲前最后一天的行踪,《南方都市报》聚焦在周炳耀的清正廉洁和大公无私。

  10月18日,《新京报》发布长篇人物特稿《村支书周炳耀的最后一天》,全方位描绘了在子女、妻子、同事和村民眼中伟大而又平凡的周炳耀。

  报道提到,9月14日,周炳耀开车载着村主任刘长务去乡里开有关防台的视频会议。回到村里,他和村干部先巡查了三处高危地段,一遍遍叮嘱村民,“台风明天就要来了,要多注意观察,风大的话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谁能想到,这竟是周炳耀最后一次和村民说话。

媒体持续关注好支书耀仔事迹 网友:暖新闻再多都不为过

  《新京报》版面截图。

  《新京报》报道显示,9月15日早上6时,一早就出门的周炳耀发现村里的桥面被淹、水漫入村民家的老房子,便冲上桥面,试图拖出卡在桥洞下的竹竿。竹竿拔出的瞬间,水流湍急,竹竿尾部一扫便将周炳耀带入水中。

  周炳耀的离去,令许多人悲痛万分。

  《南方都市报》10月19日的报道提到,在旁人看来,周炳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和妻子感情很好,儿子周铭灿去年年底刚刚有了可爱的女儿,周炳耀也因此“升格”做了爷爷,正享受着天伦之乐。

  但周炳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党员”。

  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周炳耀算得上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他从2009年起担任庄里村党支部书记,至今连续当选三届。入党13年,周炳耀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真难为他了,修自来水、村庄道路硬化、自然村机耕路改造,都是炳耀带头垫资,村里有下拨资金时才能还上。”庄里村前任村支书周宁德说。

媒体持续关注好支书耀仔事迹 网友:暖新闻再多都不为过

  《南方都市报》版面截图。

  《南方都市报》在报道中还提到,2015年,为了让村里70多位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周炳耀带头垫资,其他村干部纷纷响应,很快筹集到17万元,买下了一栋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由于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垫资的钱至今无法归还。

  接连“自掏腰包”为村里做事,让周炳耀原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背上了不小的债务。对于这一切,周炳耀从未对外说起过。

  一名宁德当地干部在听说了周炳耀的事迹后这样写道:英雄已逝,精神永存。我们学习周炳耀同志是怎么做事情的,他在抗台工作中身先士卒,以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全力救灾,因公殉职,他的行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