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泰:现代产业园探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让30万只鸭子下出“金蛋”,把中草药种植园打造成特色乡村旅游景点,让传统李梅产业有了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福建永泰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链接产业生态,持续深耕本土重点企业的发展和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金蛋工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新路
1个人养5万只鸭子,是什么场面?在福建省永泰县丹云乡“金蛋工程”智慧棚舍里,蛋鸭住进了上下5层的“集体公寓”。在这里,温度、湿度、光照自动调节,喂料、饮水、收蛋、清粪都实现自动化。巡检机器人和智能探头高效运作,还能精准识别病死蛋鸭并同步发出预警,“呼叫”饲养员及时进场处理。
这样一栋智慧棚舍,养了5万只蛋鸭,只要1名饲养员负责日常管养。而在传统蛋鸭养殖模式下,1名饲养员最多管养3000多只蛋鸭。
2019年,这项被称为“金蛋工程”的项目,在丹云乡落地开工,计划饲养蛋鸭90万只。目前,一期6栋智慧棚舍已建成投产,拢共上架30万只蛋鸭,可日产鲜蛋22万至24万枚。每天清早,中央集蛋链开启,一枚枚鲜鸭蛋被接力传送到车间,待自动打包堆垛后运走。
作为福建省首个水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碳减排交易项目,“金蛋工程”每年可将15万吨鸭粪转化为3万吨有机肥,其间减少的甲烷排放量相当于减排3.6万吨二氧化碳,年可增收72万元。在这里,鸭粪变废为宝,还持续产生效益。
“数字化、智能化的笼养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还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金蛋工程”现场负责人许建华说,水禽旱养和高密度养殖减少了水源污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面临的诸多问题。“企业应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山区县永泰此番“赶鸭子上架”,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近年来,永泰县积极推广新型养殖技术,加快建设蛋鸭全产业链综合体,培育集稻鸭联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业态,逐步形成优势畜禽产业带。
有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助力,即便是有五万只鸭子,智慧棚舍的日常也会略显“冷清”。但在距离“金蛋工程”项目约5公里外的丹云乡赤岸村中草药种植基地,却是一幅冬忙景象。
“百草园”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寒冬时节,丹云乡赤岸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山垅田里,农户正在采收三叶青,青草药一会就装满了两三麻袋,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包装车间里,几名农村妇女忙着备货,将晒干的中草药分装打包。而在中草药展厅里,叶子渊正在接待游客,三叶青泡制的凉茶散发出独特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叶子渊是福建天叶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7年起,叶子渊在丹云乡流转山林、荒地用于中草药种植。如今,这家中草药开发企业已在当地打造近5000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带领100多个农户一起种植三叶青和黄精。
以中草药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在丹云乡方兴未艾。依托中草药种植基地,当地规划建设了“百草园”和主题研学基地。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进村,赤岸村铆足了劲:将闲置民房逐步改造成了民宿和乡村音乐酒吧,“乡村会客厅”里还开设了电商直播间、农产品展示中心、乡村创客空间和农家餐厅……
中草药种植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冬日暖阳下,叶子渊在中草药育苗大棚里,一边查看三叶青长势,一边盘算着“年终账本”:今年带动100多名农户就业,付给农户的田租和工资超过100万元,为2个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产业振兴,要带动老百姓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叶子渊说,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幸福生活更有奔头。
传统李梅产业的“甜蜜收获”
年终岁末,同样怀抱奔头的,还有永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程。
连日来,作为一家主营永泰李干和李子、青梅蜜饯企业的负责人,林程紧盯春节节点年货市场,其工厂加工生产线一直满负荷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将腌制好的加工果进行分级、退盐和浸糖。完成浸糖作业后再加入配料,就可以生产出不同风味的蜜饯产品。
林程的家乡永泰县,是全国重要李果和青梅产区,全县“两果”种植面积19万亩左右,合计年产量约20万吨。近年来,永泰县通过政策帮扶和靠前服务,打出一系列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在充满香甜气息的车间里,林程细数着“甜蜜收获”和美好愿景——企业年可消化全县30%至40%的李果原料果,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研发上市20多种李梅果饮、果脯、蜜饯,市场行情持续向好;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同时向七八个本土直播团队持续输出产品、资金和技术;企业还计划将旧厂房改造成观光工厂,将种植生产、李梅文化和地方特色庄寨有机结合,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农旅项目……
林程信心满满的背后,是当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出的一揽子政策,为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链建设补齐短板,注入新动能,持续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永泰县全力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进特色农旅结合项目,推动研学观光旅游、蛋品加工、李梅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到“十四五”末,当地将建成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蛋鸭笼养、稻鸭基地和李梅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园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肖和勇 袁羽 蒋巧玲)
- 闽清上汾村打了三张好牌:提升环境品质,吸引项目落地,发展文旅经济(2023-12-24 09:09:44)
- 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福建今年下达专项资金8900万元(2023-12-24 07:53:27)
- 闽侯埔前村:丝丝线面 “织”出乡村亿元产业(2023-12-23 10:58:16)
- 科创走廊插上“翅膀” 福州无人机产业“飞”出新高度(2023-12-23 08:18:14)
- 赛事国际化!第一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意向金额逾70.19亿元(2023-12-22 23:20:09)
- 中国(福州)东盟数字贸易产业园落地鼓楼(2023-12-22 10:49:56)
- 国际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联合孵化基地将落地鼓楼(2023-12-22 09:01:50)
- 打造无人机产业链,福州优势何在?(2023-12-22 08:04:24)
- 驶上“智慧路”系好“安全带 ——智能网联汽车“芯”动力成果发布暨技术交流对接会观察(2023-12-22 07:43:17)
- 智能网联汽车“芯”动力成果发布暨技术交流对接会举行(2023-12-22 07:43:17)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