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摸清文物家底 保护历史遗珍
9月12日,随着最后一处不可移动文物——三十六脚湖龙屿摩崖石刻实地调查工作顺利结束,平潭综合实验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全面完成,成为福建首个完成“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的地区。
在过去的30多天里,平潭综合实验区“四普”普查队克服重重困难,白天跑外业搞调查,晚上进行数据整理,共采集不可移动文物数据248条。其中,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57处,复查率达100%;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含水下)91处,占文物总量的36.7%,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平潭不但拥有灿烂多彩的陆上文化遗址,而且拥有丰富多样的水下文化遗存。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珍,或隐匿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中,或长眠在波光明灭的海面下,或藏身于曲折悠长的街巷里,想要一一找到并记录它们并非易事。
平潭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
“这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将队伍分成了古建组和遗址组,分别负责古建类文物和古遗址、古墓葬、古代石刻碑刻(石窟寺)以及古代水井的普查,水下遗址点的普查工作则由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成立的水下考古调查队专门负责。”平潭综合实验区“四普”普查队遗址组队长李磊介绍说。
“普查工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古建组队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社教部主任林颖回忆道,“很多建筑地理位置偏僻,导航无法精确定位,寻找的过程常常一波三折。部分古民居因长期无人居住,周边灌木丛生,队员们经常要一边开路一边测量。负责拍照的队员为了拍摄准确的照片,不得不在灌木丛中穿行,出来时手臂都是蚊虫叮咬的痕迹。”
“像之前我们到凤髻山上的烟墩遗址也是十分艰难。”遗址组队员、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学术交流部主任钟琳煜说,“山上没有路,我们只能从山底生生开出一条小路来,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山顶。”为了更好地测量遗址数据,队员们又对烟墩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最终顺利完成实地测量。
而水下普查队则要面对另外一种情况。队员们不仅要面对水下能见度低、海况条件复杂等外部环境问题,还要克服潜水带来的体能消耗等自身条件问题。面对挑战,他们彼此依靠、团结协作,历时3个多月,最终完成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
为确保此次普查实现“全面覆盖、应普尽普、应保尽保”,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积极探索多方合作模式,不仅组织具有“三普”经验的考古专家、平潭民俗专家及平潭总体规划团队成员组成专家组团队,还抽调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力量参与到“四普”中,让普查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此外,与金井片区、海坛片区、君山片区、苏平片区管理局通力协作,各方积极配合,有力保障了实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不仅如此,省文物局一级调研员何经平多次来平潭指导试点工作,‘省四普办’挂点专家也轮流参与提供实战式指导,通过微信联络群为队员们实时解答难题,把握普查方向。”平潭综合实验区“四普”普查队古建组队长李若薇说。
除了专业的智囊团,各种科技设备的助力也尤为关键。“软硬件支撑对这次普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搜寻山顶遗址和杂草丛生的墓葬必须依靠精准导航。在一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其实已经到达遗址附近了,却没发现遗址,在精准导航的提示下才找到,原来是被周围的杂草覆盖了。有了科技助力,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难度也减轻了。”遗址组队员刘军祥对记者说。
作为此次遗址组的技术骨干,遗址组队员、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测绘专业老师任威的职责就是利用无人机、相机、RTK北斗执行机等专业设备,对每一处文物进行详尽的记录和测量。“像壳丘头遗址群这样大型的遗址,我们就会使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拍摄遗址的正射影像,高精度记录遗址的面积、海拔、位置等各类信息。”
此次普查中,队员们不仅复核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新发现了91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保存较为完整的农业水利遗址、极具海防文化特色的烟墩遗址,以及龟山遗址、东花丘遗址等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息息相关的遗址。每到一处文物遗址,普查队都会详细记录文物的类别、年代、权属以及保存情况等信息,与测量信息、现场图片等一道上传资料库,进一步摸清平潭文物家底,夯实文化根基。
“农业水利遗址多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遗址,以其巧妙的设计帮助当地优化农业灌溉。”刘军祥说,“而烟墩遗址则多为明代时期所建,功能类似烽火台、瞭望台,多分布在靠海且较高、较平的地方,初步推断与当年抗倭有关。”
遗址组队员林博告诉记者,队员在东庠岛上开展一座烟墩遗址数据采集作业时,当地不少热心村民主动向他们讲述了许多与烟墩有关的祭祀民俗。“这些信息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平潭海防文化、本土信俗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补充。”
东花丘遗址陶器
龟山遗址陶器
龟山遗址、东花丘遗址也在此次普查进入不可移动文物行列。作为壳丘头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龟山遗址、东花丘遗址揭露了距今4000~3200年,南岛语族人群形成的大规模、高等级聚落形态。其中挖掘出的台基、陶片密集堆积层、房址、用火遗迹、柱洞、灰坑等重要遗迹,以及显露出的更加明确的功能分区,表明了彼时南岛语族人群无论是社会组织形态、生存模式,还是手工业技术水平、精神世界等均达到了新的文明程度。
未来,平潭将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平潭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网友鉴宝时自称文物是从博物馆拿的(2024-09-22 10:26:57)
- 下周五福州市博有免费鉴宝活动(2024-09-20 10:16:20)
- 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完成“四普”实地调查工作(2024-09-15 16:55:01)
- 福州高新区窗厦村:千年古村崛起新地标(2024-09-14 09:28:22)
- 福州为摩崖石刻保护立法 让古人刻在石头上的“朋友圈”活起来(2024-08-31 08:15:13)
- 湖南一施工路段挖出超三千斤石龟(2024-08-29 16:32:24)
- 五龄童在以色列一博物馆打碎文物(2024-08-28 15:48:16)
- 谁懂啊,上个网被文物硬控了!(2024-08-27 17:56:42)
- 马尾新增福建船政学堂遗址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2024-08-27 17:11:04)
- 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公布!福州多家上榜(2024-08-27 10:49:0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