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岚岛食事
核心提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民以食为天,就算是生活在平潭这样一座曾经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贫瘠的岛屿上,人们对于多元化食物的向往和努力,也早早显现。
7000多年前,当生活在平潭岛上的南岛语族先民第一次尝到稻谷的滋味,一个朴素的愿望,便在这些长期以贝类、鱼类、水牛等海、陆野生动物为生的人们脑中诞生——有鱼吃很好,但有饭配更香。这就是对多样食谱的追求,既要“吃饱”更要“吃好”。
数千年前的南岛语族先民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吃上自己种的稻谷仍无从考证,但稻、黍等谷物遗存的发现,却印证了一个部落对于多重生计方式的探索,以及对文明进步的渴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平潭岛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曾经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种出了水稻、马铃薯、甘薯、花生等作物,还种出了火龙果、凤梨、百香果、葡萄等水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靠海吃海的平潭人,更是在多年的浪潮汹涌中打造出平潭坛紫菜、平潭鲍鱼等品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期《深读》,让我们一起走进平潭,聆听这些年的岚岛食事。
从盐碱地到丰收田
立秋已至,金井片区仙霞村的水稻又到了收获的季节。风吹稻浪,送来丰收了的好消息。
“今年我们村共种植了90亩水稻,比去年增加了10余亩,今年预计产量将达到5万公斤。”看着陆续下田作业的收割机,仙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同琼喜上眉梢。“仙霞村与隔壁的苍海村是平潭为数不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种出来的稻子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林同琼说,“但前些年由于留村务农的人越来越少,村里有不少土地都撂了荒。”
近几年,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当地通过落实政策补助鼓励村民种植,并联系多家企业认种水稻,有效盘活了撂荒地。“今年我们种了70多亩水稻,比往年多了40多亩。”苍海村党支部副书记林辉介绍说。走进苍海村的田间地头,今年5月种下的新一季水稻已经抽穗。“我们拿了45亩地试验新品种,如果收成好,我们还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林辉说。
田美村白萝卜收获。
然而,对于平潭来说,想要扩大种稻面积并不是一件易事。作为一座海岛,平潭的土地多属沙质土壤,以盐碱地居多,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加之岛上水资源匮乏,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并不多,早年间以花生、甘薯为主。之所以有如今水稻的丰收,还要归功于当年的围堤造田和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土壤改造。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扩大耕地面积,当地曾大力组织实施围滩、造地、筑堤护耕等工程,在远垱澳、幸福洋等地进行围堤造田,并实施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让“沧海”变“桑田”。如今,平潭的耕地总面积已有9.3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达7.67万亩。
仙霞村村民在收稻谷。
为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从2023年起,平潭还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田块整治、蓄水池改建等工程,不断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目前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37万亩。“今年,我们将陆续在金井、君山、苏平片区的30个建制村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负责人蔡宗信介绍说,“现在项目工程已经在有序推进中。”
有了好地,可种植的农作物也逐渐多了起来。除了水稻,马铃薯、玉米、胡萝卜、白萝卜、大葱等农作物开始出现在平潭的田间地头,产量更是节节攀升——2023年,全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粮食产量1.9万吨。今年以来,平潭已完成春收粮食产量3329吨,2.3万亩甘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长势喜人。
今年5月,君山片区中楼村的马铃薯迎来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亩产量超过4500公斤,打破平潭历史最高纪录。“这是我2014年回乡创业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平潭绿绿鑫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成华心里乐开了花。十年耕耘,“90后”的陈成华不仅亲历了平潭农业的巨变,自己也从一名农业“小白”成长为当地的种植大户。
“一开始我们也是种花生和甘薯,后来听说种马铃薯的效益好,于是就增种了马铃薯。”陈成华告诉记者,刚开始亩产量有1500多公斤就已经很满足了,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化农机投用、选种脱毒新品种、鼓励规模化种植等多维效应的显现,马铃薯的产量不断提升。
同样丰收的还有湖南村的白萝卜,亩产量将近5000公斤;大种村的胡萝卜,亩产量超过5000公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底,位于幸福洋四期的180亩盐碱地马铃薯也迎来了首次丰收。
“这是平潭第一次在盐碱地上试种马铃薯。”陈成华说。去年11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薯类研究中心在幸福洋四期开展了首次试验,并根据盐碱地的土壤特点,选择了产量高、抗倒伏、抗病性强的“闽薯一号”进行大面积种植。
“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改良了土壤,再通过碳基修复、精准脱盐、快速降盐、微域降盐等技术和模式开展系统化治理,效果显著。”陈成华说。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呵护”,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经过测算,这片盐碱地亩产量达到3416.9公斤,大大超出了预期,标志着平潭滨海盐碱地马铃薯探索性种植取得初步成功。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快科研成果推广,持续对盐碱地开展洗盐工作,进一步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副处长王海平表示。
“未来我们计划继续种植南瓜等耐盐碱的农作物,不断丰富盐碱地的种植品种,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更多的盐碱地变身‘丰收田’。”陈成华说。
耕海牧渔的蓝色梦想
对于平潭来说,广袤的大海是风景,更是“良田”。四面环海的地理区位,让“靠海吃海”成为平潭人的“不二法则”,渔业成为平潭的传统产业和民生之本。
平潭地处闽中渔场,许多平潭人世代以捕鱼为生。据统计,平潭现有主要养殖村72个,直接从事渔业养殖生产有近3.5万人,其中养殖户近5000户,约有1.2万人。近年来,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平潭坚持“陆海统筹、提升近海、拓展深海”的基本思路,大力打造“海上牧场”,传统渔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2023年,平潭渔业水产品总产量约48.88万吨,产值70.83亿元。其中,养殖产量约34.28万吨,产值约40.22亿元,主要养殖品种为鲍鱼、紫菜、海带、牡蛎及贻贝等。
在君山片区裕潘湾海域,渔民在采收鲍鱼。
初秋,位于君山片区小庠岛的砂美村天高海阔,流水码头上车来车往。远处的海面上,一个个鲍鱼养殖网箱随着海浪连绵起伏,十分壮观。由于四面环海,这里的海水清澈透明,潮流流速高,水温、盐度等适中,尤其适合鲍鱼生长。
虽然平潭养殖鲍鱼从1986年就开始了,但砂美村与鲍鱼“结缘”,却是在2010年。彼时周边海域资源逐年衰退,村民不得已向深海进发。然而与日俱增的成本与风险,让村民逐渐不堪重负。直到2010年,几名村民决定尝试鲍鱼养殖,才就此开启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多年来,砂美村先后引进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等一批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并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鲍鱼产业升级。
“如今,村里有七成村民从事鲍鱼养殖,网箱达6万多箱,年产值超11亿元。”砂美村党支部书记李遵顺说。由于砂美村的鲍鱼性价比高,多年来十分受市场青睐,不仅不愁销路,名气也渐渐打了出来。2022年,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砂美村(鲍鱼)榜上有名。
“我们还专门申请注册了‘小庠岛鲍鱼’和‘小庠岛’两个商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今年的价格较往年应该会有所提升。”李遵顺说,“今年,村里还新建了分拣中心作为鲍鱼买卖的集散地,为养殖户降低成本,养殖与交易更加规范。”
如今,平潭鲍鱼年育苗量在10亿粒以上。仅2023年,全区鲍鱼养殖总面积就达1124公顷,总产量44081吨,年产值超20亿元。
除了鲍鱼,平潭在紫菜养殖上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坛紫菜”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鲜美的口感享有盛名。平潭是我国紫菜的原产地和发祥地。早在宋朝时期,这里出产的紫菜就被当作贡品。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院士、藻类专家曾呈奎在平潭考察时,把这一优良紫菜品种定名为“坛紫菜”,“坛”字正是取自于平潭主岛海坛岛。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平潭紫菜却曾因原种退化、附苗率低、腐烂严重等问题,产业一度进入寒冬。转机出现在1999年,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场来了两名科技特派员,他们通过收集野生紫菜,先后培育出了“高良1号”“高良2号”等优良品种,平潭紫菜产业的新局面就此打开。
2002年,福建省平潭县水产良种实验有限公司成立,“坛紫菜”的规模化养殖正式开始。产量也从2003年的3227吨增加到2023年的13461吨。产业一路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特别是2021年,福建平潭坛紫菜科技小院的建立,让平潭紫菜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小院成立后,引来了许多高校的科研技术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服务、技术培训活动等,解决了不少育苗和养殖的关键技术难题。如今,平潭紫菜养殖采用的正是科研人员研发的浮动翻转式养殖技术,平均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约1000元。
除了科技小院,近年来,平潭还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示范区和推广基地,为平潭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为平潭最大的陆基养殖基地,我们以南美白对虾养殖为主。”在福建省兴海富民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技术总监蓝俊捞出几只比手掌还大的虾介绍说。与传统的养殖模式不同,作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省级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兴海富民公司采用的是集约化、高密度的标准化工厂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下,我们实现了水产养殖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不仅产量高,养出来的虾品质好,售价也更高。”蓝俊告诉记者,“我们每平方米的产量能达到10公斤,今年预计总产量能达到45万公斤。”
在拓展深海方面,平潭则积极扩大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远洋捕捞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将远洋捕捞项目延伸至巴基斯坦、阿曼、印尼等多个国家,远洋捕捞年产量、产值逐年递增,2023年远洋捕捞产量增长约40%。
“下一步,平潭将继续秉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和高品质‘蓝色粮仓’。”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渔业处负责人周小文表示。
香飘两岸的“果篮子”
平潭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仅一水之隔,两地有着十分相近的气候条件,多年来,吸引了许多台农台企来岚创业。他们不仅为平潭人民带来了火龙果、百香果、凤梨、金针花、秋葵等137个果蔬品种,还为当地群众送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快了平潭特色农业发展,打造了一个香飘两岸的“果篮子”。
连日来,位于金井片区澳尾村的闽台澳美农业融合示范基地游客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走进火龙果园内,或与红彤彤的果子合影,或将果子摘入篮中,感受丰收的喜悦。这个果园,正是台胞林素芳经营的。身为农学博士的她,2021年与当地合作,通过“村集体+企业+村民”的模式,盘活村中闲置农地,种植了70亩火龙果。
采摘工人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澳尾村采摘火龙果。
今年已是林素芳在这片土地收获的第二个年头了。“今年我们通过引进新技术,添置了夜间补光灯,不仅提前了火龙果的花期,还延长了采收期,火龙果的品质也更好了。”林素芳告诉记者,今年预计产量将达到350吨左右,比去年增加50吨。
在金井片区的山利村、大厝基村,由台胞陈鸿兴种植的30亩凤梨也进入采收期。去年3月,两个村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引入了陈鸿兴的平潭岚台融合兴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合作打造台湾凤梨种植基地,首批选种了金钻凤梨、西瓜凤梨。
陈鸿兴是台中人,有着丰富的凤梨种植加工经验。为了种出好凤梨,他与同为台胞的技术顾问廖正渊花了三年时间,才发现了山利村这块种梨宝地。“这里的土壤特别适合种凤梨,种出来的凤梨比台湾的还甜。”陈鸿兴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凤梨的产量预计能达到10万公斤。“几个月前就被订光了,根本不愁卖!”
在平潭,像林素芳、陈鸿兴这样的台湾“新农人”还有很多。自2019年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以来,平潭持续落实落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越来越多优质涉台农业项目在平潭落地生根。据统计,自2019年来,平潭累计创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项目49个,涉台农企从12家增加至52家,累计利用台资约1.9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地农业合作不仅限于种植环节,还延伸到了加工、销售、观光等多个领域。以澳尾村的闽台澳美农业融合示范基地为例,除了种植火龙果,基地还积极拓展火龙果深加工,用于制作火龙果干、茶包、果酱等产品;同时打造景观台以及500多米的灯光长廊,一到旅游旺季,这里便成了热门景点,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种植凤梨,我还在平潭打造了凤梨酥生产线,生产的凤梨酥将销往全国各地。”陈鸿兴说。
“平潭与台湾一衣带水,两岸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源远流长。”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严东表示,“未来,平潭将在不断优化农业渔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渔业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持续加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台湾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平潭农业渔业高质量发展,让平潭的‘菜篮子’‘果篮子’更加丰富多彩。”
- 长乐“我在乡间有亩田”迎丰收(2024-09-02 07:46:17)
- 美!福州这里“丰”景如画!(2024-08-27 19:41:40)
- “机”智的田野“丰”景如画(2024-07-30 08:00:19)
- 散布“抢购大米”虚假信息 相关人员将依法担责(2024-07-23 07:52:09)
- 擅自侵占粮食流通基础设施 一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2024-07-09 08:13:37)
- 法国大麦顺利转运至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2024-06-23 07:46:53)
- 共绘“粮”辰美景 共护舌尖安全——第二十届粮洽会见闻(2024-06-19 07:45:55)
- 元洪作业区首批散货粮食入库(2024-06-14 08:22:14)
- 第二十二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将于6月18日至20日在福州举行(2024-06-12 12:56:06)
- 福州海关硬件软件齐升级 进口粮食实现智慧监管(2024-06-10 09:20:10)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