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人才 金融 福州都市圈 区县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

闽侯鸿尾竹编非遗路在何方?

2024-07-20 07:54:22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谭湘竹 傅亦静 张嘉柠

闽侯鸿尾竹编非遗路在何方?老手艺人郑水生制作竹编。实习生 张嘉柠 摄

“我们家乡的竹编技艺传承现在不断落寞沉寂,面临失传!”近日,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后台不断收到呼吁关注鸿尾竹编手艺的留言,留言的网友是闽侯县鸿尾乡超墘村的初中生,名叫郑锦锟。

闽侯鸿尾乡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该乡有组织的竹编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由此产生出一项专做竹编的职业——篾匠。竹编技艺也是闽侯工艺品企业的“鼻祖”,闽侯工艺品的头部企业大部分由竹编作坊发展壮大而来。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昔日的“竹编之乡”正在衰落,虽然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竹编这项古老的技艺也濒临失传。

竹编非遗,路在何方?近日,记者走进鸿尾乡,了解这项非遗传承技艺的现状和未来。

昔日辉煌

从大山走向世界

步入鸿尾乡综合文化站的非遗工作室,记者看见展示柜中摆放着精致的竹编制品。墙上的史料展示,勾勒出鸿尾竹编工艺从萌芽到壮大的发展足迹。

20世纪50年代,鸿尾人靠山吃山,依托当地丰富的毛竹、篓竹等资源,创办闽侯县鸿尾竹器社,开始生产土箕、簸箕、米筛等农器具。

为了精进技艺,以郑书榕为代表的创新团队赴福州市区学习,带回了制作模具、坯、绣花等新工艺,创新设计出20余种竹编产品。郑书榕不仅技艺超群,还培养了郑水生、郑孙夏等一批老手艺人。

1961年,竹器社改编为竹编工艺厂,在乡里广泛收纳学徒。郑水生学徒之一,他回忆当年盛况,感慨万分:“那时候竹编产业红火得很,学徒从几十人增加到两百多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我们做的工艺品在广交会上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展示了整整两个月。”改革开放后,竹编厂瞄准欧美市场,生产出竹篮、双耳花瓶、六角花小罐等工艺品,远销美、德、法、英等国家。

20世纪80年代,竹编手艺人郑书榕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会,鸿尾传统竹编手艺也获评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鸿尾工艺品达到鼎盛时期,鸿尾也成为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传承基地。当时,全乡工艺品遍地开花,个体加工户(场)近千个,从业人员1.8万人。

“那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在做竹编。”乡综合文化站干事郑燕斌说,虽然做竹编很辛苦,但那时的收入十分可观,全家几个人一起干,一个月能有7000元收入。

濒临失传

竹编非遗后继乏人

手工竹制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它做工精细。细观竹编花瓶,其篾条的精细程度令人赞叹,经过篾匠之手,编织的竹丝最细之处不过一两毫米。

郑水生告诉记者,一根普通竹子,要经过破竹、去节、划丝等十几道工序,穿插削、钉、扎等技法,才能编织出花色多变的物件,其过程耗时又费力。

然而,这份对精细的追求,也导致了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制作周期。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时代,手工竹编制品逐渐失去竞争力,被手工和机器打造的竹制、铁制、木制工艺品所取代。

“机器几秒钟生产一个,手工根本拼不过机器。”郑水生无奈地说,“纯手工制作成本昂贵,一个花瓶现在至少定价三四百元才够回本,可是已无人买单。”

在时代浪潮下,风光一时的竹编工艺厂解散倒闭,郑水生等老手艺人纷纷转行。时光荏苒,曾从事竹编制品制作的老艺人大多数已离世,剩下的也年逾花甲。“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心中满是担忧。”郑燕斌感慨道,珍贵的传统技艺,如果失传了令人心痛。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在鸿尾乡,依然有一批年轻人怀揣着对竹编技艺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家里、在学校主动学起了竹编技艺。郑锦锟、吴小清等初中生给记者展示了他们近期的竹编成果,“我们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喜爱竹编,让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薪火相传

探索复兴之路

近年来,对于竹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闽侯县和鸿尾乡也在不断探索,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竹编技艺比赛、公共文化宣传等活动,留住濒临消失的文化和技艺。

“要在青少年的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鸿尾中心幼儿园老师郑秀玉多年来投身竹编技艺的传承教学中。十几年前,她在鸿尾中心幼儿园开设非遗课堂,教授小朋友们基础的编织技艺。2021年起,她还把非遗课堂拓展至超墘小学,让学生们在动手制作中了解竹编文化。

为了让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延续,2018年起,鸿尾乡有意识地突出传统竹编手工艺,聘请谢瑞国、林良真等老艺人,对省级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传承。

近年来,鸿尾乡还开展“鸿尾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生抓起”活动,在西元寨等地举办竹编活动,尝试传承和保护方面这项非遗技艺。同时,鸿尾乡以综合文化站为实践基地,通过展示竹编工艺品、开展非遗文化主题宣传活动,让非遗走进大众、融入生活。

“竹编技艺传承与发展需要融入新时代。”在郑燕斌看来,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找到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传统竹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竹编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记者 谭湘竹 见习记者 傅亦静 实习生 张嘉柠)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烈火之鉴!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警示录!
烈火之鉴!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警示录!
福州纺织工业元宇宙辅布司园区揭牌
福州纺织工业元宇宙辅布司园区揭牌
福州240小时过境免签宣传片《让世界看见福州》
福州240小时过境免签宣传片《让世界看见福州》
紧急救援!福州一对年轻男女被困
紧急救援!福州一对年轻男女被困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再升级 一窗服务延伸至邮寄环节
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再升级 一窗服务延伸至邮寄环节
专题推荐
第二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
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
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
2024年福州市网络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