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日晚,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报道了罗源县碧里乡渔民深夜采收鲍鱼的场景。
在碧里乡吉壁村,渔民们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开始采收鲍鱼,一直持续到深夜。养殖户们将养殖笼拉出水面,手持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吸附在笼壁上的鲍鱼剥落,经过分拣、称重、装筐等工序,把鲍鱼成筐送到码头包装,再连夜送往加工厂。
为什么鲍鱼采收要在夜晚进行呢?“因为晚上的气温比白天略低一些,这个时候采收,鲍鱼的活跃度就会高一点,肉质也更好。”一名养殖户说。
据了解,夏季天气炎热,海水温度上升到25℃左右的时候,鲍鱼就会进入夏眠阶段,不仅吃得少代谢慢,还会停止生长。一旦海水的温度超过29℃,鲍鱼的死亡率就会大大上升。因此,渔民要在最炎热的季节到来前,将达到采收标准的鲍鱼采收上岸。尚未长大的鲍鱼则会乘船北上避暑,直到10月份海温下降之后再回到南方生长。
“为避免鲍鱼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下降,罗源县今年投产的一条鲍鱼加工生产线,能将渔民新鲜采收的鲍鱼在10秒钟内完成液氮速冻加工,等到错峰再上市,这样更能保证渔民收益。”当地鲍鱼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刘露 通讯员 吴春风 王德晖 黄昊宇)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