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两期国债今日开售
今年以来,国债深受投资者欢迎,无论是储蓄国债还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销售频频上演“日光”“秒空”的场景。今日(6月10日),2024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在银行渠道正式开售,销售也十分火爆。
储蓄国债今起开卖
日前,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公告称,6月10日至19日,将售卖2024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据了解,第三期国债和第四期国债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额合计500亿元,两期最大发行额各250亿元。其中,第三期国债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2.38%;第四期国债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2.5%。
此次发售的两期国债发行期均从2024年6月10日起息,按年付息,每年6月10日支付利息。单一个人国债二级托管账户购买每期国债不得超过300万元。
6月10日,除线下柜台外,多家银行开启网银和掌银的同步代销,拓宽销售渠道。财政部公告显示,工行等32家网银成员同时通过网上银行代销;农行等16家手机银行试点成员同时通过其手机银行代销。
据媒体报道,6月10日一早,手机银行渠道售卖情况十分火爆。工商银行手机APP显示,2024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电子银行渠道可销售额度分别在开售后2分钟、1分钟内显示为0。开售半小时后,中行、建行、招行等多家银行手机APP上显示,2024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已无法在该渠道购买。
在线下销售方面。据了解,一些银行网点的销售额度并不固定,投资者若在线下购买,有可能需要银行工作人员帮忙刷新系统信息,查看是否有新增的可购买额度。对此,银行工作人员解释,电子式国债不会将额度分配至线下网点,网点工作人员将在总行统一系统中帮投资者“抢购”。“当有其他网点投资者认购后未实际完成购买,系统刷新后就会显示有可购余额。”一银行工作人员表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储蓄式国债的兑取对于持有时间有一定要求,否则将损失一定利息。从第三期国债和第四期国债发行首日开始计算,投资者持有两期国债不满6个月提前兑取不计付利息,满6个月不满24个月按发行利率计息并扣除180天利息,满24个月不满36个月按发行利率计息并扣除90天利息;持有第四期国债满36个月不满60个月按发行利率计息并扣除60天利息。
总额350亿元
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6月14日发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按照此前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财政部将在6月14日首次发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三期)(50年期)。本期国债将通过财政部北京证券交易所政府债券发行系统进行招标发行,为5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总额350亿元,票面利率将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本息兑付日期方面,从2024年6月15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2074年6月15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发行方式上,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均采用市场化方式,全部面向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公开招标发行。个人投资者不能通过发行系统直接参与招标购买,但可以在交易所市场或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开通账户购买和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与储蓄式国债不同,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可以上市交易,交易价格会根据市场情况波动。因此,不以持有到期而以交易获利为目的的记账式国债个人投资者应具有一定投资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服务专项需求、资金使用针对性强,能够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品种,改善国债期限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对于国债来说,机构投资者购买最多,是最主要的投资群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券商中国微信、新华社、财政部网站等)
- 新一批电子式储蓄国债10日起发行 买10万元5年可得利息12500元(2024-06-09 09:22:51)
- 女子遭遇“包裹骗局” 轻信充值退款损失近百万元(2024-06-07 10:26:29)
- 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次续发行,发行总额450亿元(2024-06-07 09:40:02)
- 在银行买基金变“难”了(2024-06-07 09:26:15)
- 欧洲中央银行宣布降低三大关键利率(2024-06-06 20:26:02)
- 警惕!福州有人被骗近百万元!(2024-06-06 18:00:53)
- 仅125秒银行卡就被复制!揭秘新型信用卡盗刷案(2024-06-06 15:54:51)
- 有福之州 幸福密码(2024-06-05 18:32:29)
- 端午节人闲钱不闲!攻略来啦(2024-06-05 13:23:54)
- 多家银行柜员机暂停“无卡取款” 可扫码取款、刷脸取款(2024-06-05 08:18:42)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