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经济”展现新活力 国内游预计13.31亿人次
今年夏天,火的不止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李白写下这篇《早发白帝城》的地方——奉节,引得不少人泛舟长江。火的似乎又不止奉节,除热门旅游景点外,很多小众景点也都人流如织。
作为疫情后的首个暑假,全国旅游市场复苏情况如何?暑期“游经济”呈现怎样的新特点?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进行了采访。
暑期旅游市场复苏提速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在大中小学生放假最为集中的7—8月,国内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13.31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0.18%。
连日来,民航和铁路运输活力十足,运量增幅均达两位数。“强观察”栏目梳理发现,暑运以来,首都机场航班量和旅客量屡创新高。仅8月6日单日的旅客吞吐量超过20万人次,创首都机场2020年2月以来客流新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发布数据显示,7月1日开始至8月15日,全国铁路暑运已累计发送旅客6.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在出境游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7月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指出,随着国际航班的增加,商务旅行、探亲访友、毕业旅行、暑期研学游等出境旅游需求不断释放,出境旅游迎来有序复苏的良好态势。
“暑假期间,各地音乐节、演唱会、‘村超’等文艺活动点燃了旅游市场热度;家长带孩子或学校组织学生去看博物馆、探险自然、体验非遗等文化活动受到追捧;冲浪、桨板、潜水、骑行、越野等体育旅游受到年轻游客喜爱。”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总统计师马仪亮表示,暑期旅游市场的复苏提速,有望带动下半年旅游人次和收入齐升。
暑期旅游产业边界不断延伸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旅游市场热度再创新高。眼下,游客需求在变化,游览方式在升级,消费理念也在同步更新。
“强观察”栏目注意到,各地积极出招,挖掘文旅特色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促进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同时,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全国目前已有200多个城市推出夜游线路、夜间演艺、夜间展演等夜间文旅振兴计划。此外,沉浸式项目、深度体验游等各类新产品新业态受到市场关注,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暑期下半场后,除了沉浸式项目,更多细分市场产品受到了关注,同样注重深度体验的民宿、城市漫步(city walk)等项目也获得了消费者青睐。随着city walk等新趋势的出现,深度游、舒适游、文化游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游玩新方向,这将催生出新的消费模式,带动文旅、住宿、餐饮、休娱、交通等各类消费业态提质升级。
作为暑期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学生客群与亲子客群的全面回归是暑期旺季模式回归的重要标志。某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18岁以下、34—43岁这两个群体出游占比最高,两者相加超过五成,其中,儿童占比达到10%。此外,暑期“人生第一张机票”的预订量超过疫情前,新旅客中儿童旅客增长明显,“遛娃”需求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暑期研学游再度火爆,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成为热门的研学“打卡地”。
临沂是具有丰富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的城市。“连日来,临沂市博物馆迎来近年来客流高峰,暑期参观人数达185190人次。”临沂孔庙负责人纪洲丽表示,“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临沂孔庙为进一步服务公众,提升孔庙配套服务设施,在孔庙大门口东、西两侧沿街房打造“书房+古建+网红打卡地”,以“老建筑里的城市书房”为切入点打造一处城市书房,不断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听孔庙历史见证人——白胡子爷爷讲述临沂城过去的故事。临沂市博物馆供图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表示,显然旅游产业的边界在不断延伸,“旅游+”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优化暑期旅游消费环境
近一段时间以来,旅游业加速进入全面复苏阶段,热门旅游景点更是人山人海,还多次因“人从众”现象登上热搜。旅游业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的同时,其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要求各地优化预约管理,强化弹性供给,推动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对此,各地积极应对高温和旅游高峰的叠加,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旅游体验。根据广州塔最新通报:7月1日—8月2日(包括受台风“泰利”影响关闭部分户外项目区域的时段),广州塔日均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需作最大接待量限流。对此,为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游玩舒适度与体验感,广州塔按80%进行日最大接待量限量。景区实行分时段观光(限量、预约、错峰、实名),游客可通过广州塔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提前预订门票,减少现场排队等候时间。
促进文旅消费是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丰富文旅消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还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马仪亮认为,在创新优化暑期旅游消费环境方面,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惠民措施和消费活动,例如航空公司可加大国内和国际航线重点旅游区域的运力投放和新开、加快“空铁联运”网络建设;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可加大为广大暑期出行游客提供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文化演艺演出等。同时,各行各业聚合优质资源,打通产业上下游全链条,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共同推动市场繁荣发展。(人民网记者 王志军 实习生何明岂 赵昕桐)
- 贵到离谱!价格涨到10年来最高!福州人:被价格劝退(2023-08-21 15:50:17)
- 近9亿修出面目全非?央视调查天水古城(2023-08-21 09:06:42)
- 美绝了!相约福州这里的爱心烟花!速速@你的旅游搭子!(2023-08-18 18:18:18)
- 福州国庆出境跟团游火了 预订量大增(2023-08-17 17:45:00)
- 七彩廊桥、人车分流……横穿福州的步道上新啦!(2023-08-16 20:17:03)
- 文旅海连江“融”出新高度(2023-08-16 07:42:39)
- 快看!福州中小学校历!开学时间是……(2023-08-15 21:00:24)
- 福州一导游私自承揽业务 被罚款3000元扣证3个月(2023-08-15 08:00:36)
- 报价近两万元!福州日本跟团游恢复但价格翻番(2023-08-14 18:52:12)
- 福州消防提醒:有人溺水,千万不能这样做!(2023-08-14 16:45:5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