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人才 金融 福州都市圈 区县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

当教育遇上真情 探寻福州黎明中学以情育人之路

2025-05-30 12:08:52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张铁国

这是一位家长的感言:如果把黎明中学比作一双运动鞋,它的“合脚”就在于既能给孩子全力奔跑的空间,又用规则为他们保驾护航,还用真情和爱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这是一名学生的心声: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黎明中学。因为它除了教会我知识,更教会我做人、感恩、爱人。

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一检”,黎明中学初中部有2人进入六区前30强,提前被“一三附”锁定自招;“二检”中,六区总分达760分的28人中,黎明中学有3人,语文最高分达140.5分。

“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树立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宗旨,用心用情,力求办负责任教育,育有梦想学生。”黎明中学校长林远达说。

黎明中学。

老师:

工作20多年了,实在舍不得离开啊!

黎明课堂,氛围浓厚。

“学校帮忙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回报这份关怀!”黎明中学教师陈珊虹感激地说。

近年来,作为学校语文集备组长和年段长,陈珊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和中考成绩常年位居全市前列,她先后获评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我在黎明工作20多年了,对这所学校和同事的感情特别深,这些年也有外校想高薪聘请我,但再多的钱也买不了这份感情,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啊!”陈珊虹说。

像陈珊虹这样35岁至50岁的老师,在黎明中学有100多人,七成以上教师在校工作10年以上。队伍稳定、教学经验丰富,让黎明教育有了“定盘星”。

为什么“陈珊虹们”愿意留在黎明中学?

“关键是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将大家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之间,都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中共党员、黎明中学副校长马玉琴说。

重温誓词,牢记使命。

对此,入职4年的山西大同籍教师李圣焘深有体会。

“我刚到黎明时,学校让我在班主任岗位上锻炼,并派2名老师和我‘结对子’,让我一个外地老师充分感受到黎明大家庭的温暖。”李圣焘动情地说。

当时,班上一名男生厌学,看到李圣焘做工作效果不明显后,分管德育工作的常务副校长张怀英带着几位老师一起帮助“出谋划策”。得知系该生父母关系紧张所致后,大家三番五次上门做学生父母思想工作,同时对该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中考时,该生以优异成绩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

在结对老师的“传帮带”下,李圣焘的业务能力稳步提升,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教师有了困难,大家互帮互助,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关爱更是细致入微。

“学校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工作上,学校建立‘教研组长—班主任—行政’三级例会,及时掌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剖麻雀’;生活上,工会组织每月为过生日的教师送上蛋糕。教师生病或遇到困难,校主要领导第一时间看望慰问、帮助解决。”教师王梅秀说。

温馨舒心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们愿意留在黎明。目前,黎明中学初中部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现有专任教师79人,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占比6%;高级职称教师12人,中级职称教师45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70%。

温馨舒心的工作环境,也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2024年中考,黎明中学“一三附”录取率6.2%,“老九所”录取率21.3%,一类校录取率53.6%,超过同区不少公办校,在民办校中名列前茅。

学生:

老师每晚都陪着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她!

班主任节,送上祝福。

5月21日,是黎明中学第三届“班主任节”。当天下午,一场主题班会在初一(5)班举行。

“您是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倾注着关爱与温暖,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班会上,学生罗逸凡等人轮番上台深情演讲,表达对班主任郑伯信的崇敬之情,引起全班同学强烈共鸣,并报以热烈掌声。

罗逸凡的演讲发自肺腑。她告诉记者,学校每天7点25分开校门,但郑老师7点就到了,天天如此,雷打不动。“晚自习,学校每周只安排她一个晚上辅导,结果她天天晚上来。老师每晚都陪着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她!”

对此,郑伯信坦言:“一个晚上没看到学生,我在家里也不安心。哪怕只是静静地陪着,我心里就舒坦!”

主题班会,轻松前行。

如果说敬业踏实是黎明教师的日常,那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黎明的“王牌”。学生潘雨祺说:“初中,我们进入青春期,郑伯信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注重仪容仪表,挺直腰杆,不要畏首畏尾,要大大方方、树立自信。她还教我们不能不懂装懂,要诚诚恳恳、踏踏实实做人。”

在黎明中学,“德育课堂”贯穿整个学期。

家风教育,立德树人。学校经常开展“传承福文化 家风代代传——我的家风小故事”演讲比赛,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付诸实践,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爱国敬业等价值观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福文化与优良家风在校园和家庭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为学生们的成长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感恩教育,厚植情怀。学校利用清明、端午、烈士纪念日、国庆、春节等节点,组织学生缅怀先烈,慎终追远;看望慰问烈士亲属,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举行爱祖国、爱家乡知识竞答,开展游园和观影活动,举办感恩与传承讨论,将对先辈、对党的感恩之情化作报国之志,激励大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发奋图强。

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插花、歌咏、摄影、心理和安全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紧张地学习之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习赋能。

在学习上,黎明对于不同成绩的学生,不是“一锅煮”,而是分层分级、因材施教。

“我们在不打乱行政班的前提下,利用部分时段实施分层教学,利用中午等时间进行数学学科分层辅导,每周三下午第三、四节课,对数学和英语进行培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高阶能力训练。”张怀英介绍,学校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信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挑战更高难度;对于毕业班学生,在原有分层模式基础上,创新探索优秀学生走班制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家长:

孩子能上北大,是黎明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和其他学校比,黎明相对低调内敛。但近年来一直不缺生源。这是为何?

“我们的好口碑,是在家长的口口相传中‘宣传’出来的。”黎明中学教师廖建花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

市民李先生家族是黎明中学的“铁杆粉丝”。“2003年至2005年,黎明中学连续3年摘得福州市中考状元桂冠,这不是一般的学校做得到的。尽管如此,黎明并不张扬。”李先生告诉记者,其大儿子从黎明毕业后,目前二儿子和表妹等都在这儿上学。这几年,其家族共有6人初中从黎明毕业或正在就读。

“主要是学校老师非常负责任。班主任陈珊虹担任语文老师后,我大儿子的成绩,一个学期提高了20多分;二儿子班主任郑伯信不仅督促孩子学习,还督促我们家长一起想办法提高孩子成绩。老师这么上心,我们家长哪能当‘甩手掌柜’!”李先生说。

尤其令李先生感动的是,其一名亲戚的孩子在该校就读期间,眼看即将中考,父母发生意外,不幸离世。为了不影响孩子“一检”,学校决定先瞒着孩子。“一检”考完后,学校党总支发动各方力量,一方面耐心细致做好孩子的思想引导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募捐,将这些钱每月交给其监护人。最终,孩子考上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没有黎明中学领导和老师的这份责任心,孩子不可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可以说,学校是我们家族的贵人!”李先生感激地说。

家长林女士对黎明更是深怀感恩之情。

“黎明是一块成长成才的沃土。如果不是在这所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我儿子不可能考上‘附创’(福建师大附中创新实验班),最终走进北大校园。”原来,林女士的儿子从小学到初中都在黎明就读。小学老师让孩子养成爱看书、爱钻研、爱运动的良好品质;初中教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高中阶段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不止步,诲人无止境。林远达表示,黎明中学将传承办学30年来求真务实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优势,持续加大创新,真心真情育人,让更多青少年学生从黎明腾飞!(记者 张铁国)

【责任编辑:滕一郎】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全国首创!福州“以赛促转”点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引擎
全国首创!福州“以赛促转”点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引擎
乌山双骖园古荔枝树迎来采收季
乌山双骖园古荔枝树迎来采收季
福州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市民出行记得带好雨具!
福州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市民出行记得带好雨具!
夏季的清甜上新啦!连江东岱镇597亩葡萄丰收
夏季的清甜上新啦!连江东岱镇597亩葡萄丰收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推出“带封处置”新模式 查封房产处置提速
福州推出“带封处置”新模式 查封房产处置提速
专题推荐
跨洋和声 鼓岭“青”听
焕新福州——福州棚屋区改造25周年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新区杯·第十届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