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带领团队突破多个“卡脖子”技术难关,培育出多个填补国内空白的水禽新品系(配套系);她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千万养殖户手中的“金钥匙”,创造社会效益近百亿元。她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家禽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嫩珠二级研究员。
郑嫩珠。
2001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毕业后,郑嫩珠入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4年间,她从收集育种数据的普通科技人员,成长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家禽遗传育种的学科带头人。
郑嫩珠的科研履历中,“填补空白”“国际领先”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她带领团队培育的连城白鸭肉用新品系,创新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让传统鸭种焕发新生,不仅使产肉性能提高了2倍和养殖周期缩短40%,更赋予其独特的表型标记(白羽、青脚等),为打造标志性特色品牌提供科技支撑。这项成果“开创了我国标记型优质肉鸭选育先河”,2015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面对半番鸭产业长期依赖进口种源的困局,郑嫩珠团队历时10年攻关,培育出显性白羽半番鸭配套系亲本,首次形成三系配套生产体系。这项突破性成果使得种源自给率从30%提升至75%,同时经创新研发配套高效养殖技术,使养殖效益提高6.2%,养殖污染排放降低30%以上,带动整个产业向绿色高效转型。2020年,该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郑嫩珠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7项省部级获奖科研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20亿元,授权国家专利30多项,主持制定的省地方标准“DB35/T 1865-2019半番鸭人工授精技术规范”2023年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三等奖。
“实验室的成果如果不能落地转化,就永远只是纸上的数据。”这是郑嫩珠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她将办公室搬到养殖场,把技术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在福州永泰,她为全国规模最大在建蛋鸭智能化笼养基地项目提供技术指导,让养殖效率提高10倍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她主持推广的科研成果已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多个省份推广应用,覆盖家禽群12亿羽,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带动10万余养殖户增收致富。
如今,郑嫩珠每天依然保持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除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科技重大专项、省农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等,还领衔“金蛋种业工程”项目。该项目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永泰县政府和光阳蛋业共建,旨在打造蛋鸭全产业链综合体,推动蛋鸭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梁凯鸿/文 石美祥/摄)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