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之城,如何向“新”发力——“牢记嘱托 奋勇争先”系列述评之一
新年伊始,行走榕城,工厂车间机器不停运转,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科研院所人员埋头研究,处处可以感受到有福之州的创新动力和产业活力。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福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激活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实际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福建永荣锦江控股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记者 林双伟 摄
破立并举 向新而行
何谓新质生产力?福清企业用“一片玻璃”给出答案。
“一片安装在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上的玻璃,即使1千克铝弹以720千米/小时的速度撞上去,也不会破裂;L3级别的智能汽车,至少要安装20根天线,但5G天线玻璃可‘隐藏’天线,同时增强可靠性、稳定性。”福耀玻璃工程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福州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
向“新”发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走进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工业4.0超级工厂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智能机器人自动抓取、拆分、套袋、码垛,举重若轻。据悉,企业打通了“订单—排产—生产—检验—包装—仓储—交付”的全流程智能制造,有效降低人为错误导致的损失,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降低次品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
福州坚持以“数”赋能,以“智”提质,通过夯实基础、标杆引领、区域复制,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上线全省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项目。
向“新”发力,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有望带动万亿量级市场。去年9月,福州市发布《福州市加快推动低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布局低空全产业链。目前,福州市已建成城市低空数字化平台。
福州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以及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打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风扑面,“质”感满满。放眼福州,一家家龙头企业强势崛起,一条条产业链条强筋壮骨,一个个产业集群欣欣向荣,产业创新转型、迭代升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夯实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更积蓄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
乘风破浪 挺进深蓝
蓝,是福州发展清晰的底色。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30多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东进南下、沿江向海”战略,这座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书写海洋经济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入海”,开拓经济发展新天地。
凭风起舞,福州厚积薄发。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6.7兆瓦、10兆瓦、18兆瓦、26兆瓦……投产以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连续刷新世界纪录,成为“海上福州”奋楫逐浪的生动剪影。
去年12月26日,我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传动链平台在福清建成投运。该平台是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先进的国际技术水平和全面测试能力的海上风电机组地面试验平台,可开展25兆瓦级风电机组全工况模拟试验。
胸中藏海的城市回荡着嘹亮的牧歌。30多年间,这里诞生了扇贝、三倍体牡蛎、青蟹、海参、对虾等一批优良品种,渔业产值跃居全国第一。这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海洋生命创造奇迹:拥有种业雄心的海带,从鲍鱼口粮升级为畅销食品,最近又进军药用市场;没有拳脚的鲍鱼在较量中不断突破,全国首创“南鲍北养”模式,培育出全国第一个鲍鱼“福州芯”;蛰伏海洋的中间球海胆历经3年试验,探索出福建连江—山东荣成“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海胆苗存活率和品质……
新质生产力入海,带动福州崛起一批“耕海新势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正逐渐改变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深远海养殖模式,连江海域已投放11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投放数、投产数均位居全国第一。这种新方式养殖的优质鱼类,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与此同时,“海上福州”还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大洋。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加快建设。这是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母港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后预计年吞吐量可达60万吨。“福建远洋渔获长期存在上岸难、装卸慢等困扰,大部分需绕道浙江舟山、山东荣成等地上岸。母港一期工程的建设竣工,意味着全球海鲜将‘直达’市民餐桌。”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指挥部综发组组长池良杰说。
新时代新征程,“海上福州”如何继续阔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随后,福州召开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会,号召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创新驱动 向高攀登
“试验成功!现场测量显示氢气纯度达99.999%。”去年5月,在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中石油长庆油田气田采出水无纯化电解制氢试验现场,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迫不及待地将喜讯传回福州——全球首个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工业废水制氢领域。
近年来,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榕城大地加速涌现:全球首个以废弃贝壳为原料的高端植入型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掀起行业颠覆性技术革命;全球领先的透明荧光陶瓷产业化新一代LED照明技术闪耀海内外;福晶科技LBO晶体及器件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一个个“首个”“首次”“第一”等字眼,镌刻了福州在科技创新上步履不停、突破不断留下的“脚印”。
科技创新是福州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也是践行“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关键之策。
近年来,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创区福州片区为牵引,推动福州高新区、福州软件园、福州大学城、东南科学城快速发展,创新打造科创走廊,推进相关产业进园、连片、串点、成廊,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平台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加速器。福州推动闽都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先后落地,着力攻坚光电、海洋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难题,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兴则企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福州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福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连续两年全省第一,2024年,福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4600家,一个个创新主体活跃在新赛道,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金融则是科技创新的血液。福州欧龙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具有典型的“轻资产、重技术、高成长”特点。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行福州片区分行为企业提供4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量身定制特色贷款服务方案,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跑出创新“加速度”。
近年来,福州坚定不移做好科创金融大文章,通过推广“科技贷”“高新贷”“科特贷”等金融产品,开设科技特色支行,支持科创走廊基金、闽都院士村基金、海创汇“三创”基金,与建行、兴业、中行、工行等9家银行常态化开展多种方式科技资本对接,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赋能科技创新。
如今,放眼榕城,科技发展一派“新新”向荣——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位居全省首位;R&D经费投入总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省第一;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追梦不息,奔跑不止。在产业园区,在项目一线,在科创前沿……我们清晰地看到,宏伟的蓝图已融入百姓的梦想,美好的憧憬已化作实干的行动。(记者 颜澜萍 蒋雅琛 傅亦静)
- 福州政协委员助力“养老”变“享老”(2025-01-08 10:10:19)
- 福州向“新”蓄势向“质”跃升(2025-01-08 10:03:07)
- 市政协委员程新华:大力发展福州中医康养产业(2025-01-08 10:00:34)
- 市政协委员陈真锋:擦亮中美“鼓岭缘”金名片(2025-01-08 09:58:43)
- 市政协委员献策“海上福州”建设 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2025-01-08 09:55:48)
- 人大代表陈勇建议:打造普法主题公园(2025-01-08 09:49:00)
- 福州财政今年这样花(2025-01-08 09:44:32)
- 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25-01-08 09:28:08)
- 福州:打造更加美好海滨城市山水城市(2025-01-08 09:28:08)
- 福州描绘“诗与远方”新画卷(2025-01-08 09:28:08)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