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难以控制,容易走向极端,福州男孩小毅常常说“我要发怒了”,有时甚至打人、砸东西……家长带小毅到医院一查,这竟是病。
两年前,5岁的小毅是幼儿园里“特别”的存在。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小动作多,无法理解和遵守课堂规则。当别的小朋友都与老师、同学一起玩游戏时,他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角落独自玩玩具,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我要发怒了”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无法控制情绪,他总是容易走向极端,时常极度兴奋或是极度悲伤,甚至出现打人、砸东西的情况。
小毅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再加上是男孩子,有这些行为表现很正常,也就没放在心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毅的异常行为严重打扰到其他同学上课,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还是带孩子到医院看看。
一年前,小毅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到市第二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寻求帮助,经过全面的医学评估,小毅智力水平正常、认知能力较好,但存在社交行为问题、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多动症。
该中心陈步枢主任和治疗师林莉雯共同为小毅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提升小毅的社交能力,让他明白在特定社交环境中应有的行为和态度,林莉雯没有急于纠正小毅的极端行为,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小毅在熟悉的童话故事场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会打招呼、握手、问好等社交技能。在与他交朋友、玩耍的过程中,让他学会控制情绪、理解行为。
陈步枢医生(中)团队和孩子互动。资料图
一年多来,经过注意力训练、集体训练、感统训练、儿童心理沙盘治疗等系统性的干预训练,小毅注意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小动作明显减少,社会交往能力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如今,他顺利回到学校,基本适应了校园生活,也交到了新朋友。
治疗师用耐心和爱改变孩子。资料图
医生介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是儿童保健门诊、发育行为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病起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表现为注意障碍、过多活动、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社交问题等。
陈主任提醒,孩子好动并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家长要学会正确判断,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关爱与支持。若发现孩子存在多动症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早期干预,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