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核动力平台全球最大 海装展装满了“船奇”故事
海洋核动力平台全球最大,水下滑翔机能潜一万米
海装展装满了“船奇”故事
船模舰队成为全场的焦点。记者 石美祥 摄
“哇,航母!”“看!这就是我们的‘蛟龙’号!”……正在火热进行的202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展馆有“三多”:“大国重器”多,高精尖海洋装备多,还有就是市民的惊叹多!
这几天,一些平时只能通过电视、网络和书报看到的海洋装备“明星”,纷纷以按比例打造的模型形式亮相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讲述我国海洋装备不断突破发展的“船奇”故事。
“辽宁舰”领衔 船模舰队人气旺
海峡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的防务展区,“辽宁舰”航母领衔的船模舰队,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拍照。
“辽宁舰”坐镇C位,甲板上停着不少歼15舰载机,导弹护卫舰、两栖攻击舰、常规动力潜艇、726型气垫船、“和平方舟”医院船、926型打捞救生船等舰船如众星拱月般护卫左右。这些船模大的有2米左右,展示台仿真营造了蔚蓝的大海,舰队以磅礴的气势航行。
“‘辽宁舰’是我国第一艘航母,妥妥的大国重器!看到这么大规模的舰队展示,我感到很震撼,逛展时千万不能错过!”市民林先生说。
在舰队展区的隔壁,还展示了UPV—3D蛙人运载器、船坞登陆舰、2600吨级潜艇、4000吨级护卫舰及各型鱼雷。军事爱好者小刘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船模战舰。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强盛。”
全球首艘智慧无人系统海洋科考船模型。记者 李锦清 摄
两个“全球第一” 助力海洋科考
执行海洋科考任务,无需科研人员现场操作就能完成!在5号展馆,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研发的全球首艘智慧无人系统海洋科考船,将这一场景变成了现实。
展位工作人员杨晓燕介绍,科考船的动力、推进、智能、调查作业支持等关键系统均为我国自主研制。执行任务时,依托信息平台,科考母船作为一个平台,可批量搭载空、海、潜等无人系统调查设备,开展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海洋综合调查。“目前,科考船已经完成海试,将根据需求安排执行科考任务。”杨晓燕说。
西北工业大学带来了全球首个滑扑一体仿蝠鲼(fú fèn)柔体潜水器模型。工作人员介绍,潜水器模仿蝠鲼(“魔鬼鱼”)扑打前行的方式,同时融合滑翔推进方式,为潜水器执行海洋科考任务进一步节省动力,实现长时间水下科考作业。据了解,目前已完成研发的新款产品,可实现1个月长时间水下作业。
滑扑一体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模型。记者 池远 摄
水下滑翔机 能潜一万米
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展台上,一个酷似鱼雷又像导弹的装备,让不少人“拿不准”:说是鱼雷吧,它有“翅膀”;说是导弹吧,它又没有发动机喷口。
“这是我们研发的水下滑翔机。”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它名叫“海翼”,是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它通过浮力和重心调节实现滑翔式水下航行,能源消耗极小,具有效率高、航程远(可达上千公里)的特点,最大作业深度可达1万米。
作为中国深海滑翔机海上作业航程最远、作业时间最长的纪录创造者,“海翼”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跨季度自主移动海洋观测能力的国家。
水下滑翔机模型。
“蛟龙”号潜水器 给观众“提气”
“看!这就是我们的‘蛟龙’号!”在8号馆的海洋工程装备展区,发现展台上的载人潜水器模型,观众的语气里都透着自豪。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实际长8.2米、宽3米、高3.4米、载员3人,2012年6月27日海试成功下潜至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让观众真切感受国家在海洋工程领域飞跃发展的明星装备还有不少。就拿现场展示的“海洋石油119”FPSO来说,它的船体总长约256米,宽约49米,甲板上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和1个能够容纳150名工作人员的生活楼。它每天可以处理原油2.1万立方米,天然气54万立方米。“它堪称一座大型的海上石油工厂,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的明星装备。”解说员李晓莉说。
紧凑式海洋核动力平台模型。记者 江海 摄
海洋核动力平台 像个移动充电宝
一个紧凑的核动力海洋平台,堆芯热功率可达660MWT,使用寿命可拓展至60年,每隔2年才需要换一次核燃料……展会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展示了660MWT紧凑式海洋核动力平台模型,这是该企业在海洋装备领域的最新成果。
海洋核动力平台,实际上就是海上移动式小型核电站,是小型核反应堆与船舶工程的有机结合,可为海洋石油开采和偏远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用于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领域。
“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洋核能装备。”国核福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是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研发基础开发的适用于海洋装备的核动力平台,将为部署在深远海的重大设施、海上城市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记者 李锦清 江海)
- 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有望落地福州(2023-10-14 09:25:23)
- 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举行 共话海洋文明互联互通(2023-10-14 08:23:09)
- 福建海洋文化展开展 两艘清代福州船模首次在闽展出(2023-10-14 08:02:49)
- 向海图强风帆劲 罗源携2万亩稀缺临港工业用地精彩亮相(2023-10-14 08:02:17)
- 福清连续两年“海上福州”综合考评位居全市第一(2023-10-14 07:51:44)
- “掘金”深蓝,敢问路在何方?行业大咖共话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发展(2023-10-14 07:47:10)
- 202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颁出五类大奖 周末逛展会可免费体验船模制作(2023-10-14 07:35:47)
- 孙海洋落泪:不接受判决 将提起抗诉(2023-10-13 17:43:02)
- 孙海洋哽咽说等了16年零4天的宣判 :我的青春都耗在这上了(2023-10-13 16:36:02)
- 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主论坛观察:航海装备 逐梦深蓝(2023-10-13 16:15:16)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