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2023-03-29 10:39:59来源: 遇见闽侯

闽侯县的东南部是由尚干、祥谦、青口三个镇组成的,其实在过去,这三个镇又被并称为“七里”。七里的历史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是一个著名的地方。你知道七里是指哪七里吗?关于七里,又有哪些故事值得探寻?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请横屏欣赏

“七里”版“清明上河图”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七里是指哪“七里”?

在弄明白“七里”指哪七里前,不得不介绍的是“里”的概念。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的范围和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七里文化馆大气宏伟的乡亲大厅)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七里文化馆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何为“七里”?

“积善归义方岳歌永庆,西集清廉灵岫得还珠。”

这幅悬于七里文化馆进门处的串名添字联,用短短18个字向我们揭开了七里的“庐山真面目”。如今的闽侯七里虽说是“七里”,实际上却是由方岳里、西集里、还珠里、积善里、清康里、灵岫里、永庆里、归义里及峡南村这“八里一村”组成,其所囊括的村居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尚干、祥谦、青口三个镇。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七里文化馆入门处对联上书:“积善归义方岳歌永庆,西集清廉灵岫得还珠。”)

根据南宋时期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记载,唐末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8年),闽县的东南部设置了崇善东乡和崇善西乡,两乡共有七里,遂被时人俗称“七里”。

由于不同朝代对地域的行政划分有所区别,七里的地域划分也在不断变化。直至清代初期,清朝对地域的划分实行改乡设区制度,对七里地区进行了重新布局。这时的闽县东南部分别设置了内七里区与外七里区。内七里区为:永庆、方岳、西集、清廉、灵岫、还珠、积善。外七里区为:高详、归义、江左、绍惠、钦仁、光裕、至德。“七里”格局在这里就初步形成了。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七里文化馆内分设七里耕读馆)

1913年,闽县与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侯县辖内的内外七里被并为闽侯县第四区。

1952年,增设闽侯县第十四区。

1955年,闽侯县第四区和第十四区合并为尚干区。

1958年,尚干区更名为尚干镇,不久另成立祥谦人民公社。

1983年,从祥谦人民公社析出青口人民公社。不久,祥谦人民公社改为祥谦镇,青口人民公社改为青口镇。到这里,由“内七里”与“外七里”中的归义里、峡南村共“八里一村”组成的闽侯七里,正式演变、划分成了如今的尚干、祥谦、青口三镇。

“七里粮仓甲闽都”

七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始于闽越时代,成熟于宋元明清,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兴盛。现代农业,则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享誉一时,堪称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典范。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七里文化馆内展出传统农耕器具两千余件)

七里地区河流网布,江水冲刷而成的七里平原草丰土沃,给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凭借着地域上的天然禀赋,勤劳的七里人民将精耕细作发挥到了极致。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资料图片:七里民众在尚干庵塔前的合照•七里文化馆供图)

耕作上

在“三分地里闹革命”,实行间作种、连作种立体种植;

农活上

念好“牛、犁、车、耙、哈、割、担”七字经;

细作上

挑泥积肥、改良土壤,使水稻由单熟变双熟、双熟变三熟;

培育上

不断引进良种,实行矮秆稻创高产;

防灾上

推行围垦造田防洪,防台风抢夏收,修水利防涝;

农艺上

代代传承,互相交流,推陈出新。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资料图片:1958年下半年,尚干街边医药商店员工合影•七里文化馆供图)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资料图片:七里劳动人民旧照•七里文化馆供图)

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七里农副业获得迅速发展。据《闽侯七里志》载:凤港村农业作为时任省委书记叶飞推广的试验点,创下了亩产双千斤的纪录。农业学大寨标杆——杨厝村,则创下了亩产超双千的奇迹,吸引国务院分管领导华国锋专程来杨厝视察,在全省提出了“学大寨,赶杨厝”的口号。此外还有洋下、卜洲、泮洋、江中成为高产村。七里人民精心开垦的四万多亩良田,滋养了10余万人。除了自给外,还有一半作为征购公粮,为国家作出了极大贡献,获得了“七里粮仓甲闽都”的美誉。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资料图片:杨厝村树起农业学大寨红旗•七里文化馆供图)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资料图片:辅翼村农民协会筹委会暨工作组同志合影•七里文化馆供图)

千百年来,在年复一年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七里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将七里缔造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乡,伴随着农耕劳作的实践,也形成了七里人勤俭实干的传统美德。

“民风彪悍”的文儒之乡

古人说:“开门两件事,勤耕与苦读。”勤耕,让七里人富裕;苦读,让七里人荣光。尽管地名成为历史,但七里的文化依旧流长。从古至今,这里不仅文风鼎盛,更是“民风彪悍”,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不少有勇有谋的杰出人物,让闽侯七里更为人所知。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林祥谦烈士•王立强/摄)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由林森等七里乡贤筹建的凤港小学,寄托了七里先人对家乡教育的重视与厚望•七里文化馆供图)

800多年前,著名学者朱熹来到五虎山下的七里平原。被七里的湖光山色所吸引,朱熹决定在这里建一书院,传播自己的学说。在当地村民帮助下,几楹石屋草堂很快就建了起来,朱熹给书院取名“吟翠山楼”。附近村民听说大儒在此授课,都把子弟送到吟翠山楼读书学习。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吟翠山楼遗迹介绍)

在后来的时日里,朱熹又分别在塔林村兴林寺和杨厝村龟山阁开设了两处学堂,七里文风从此大盛。开创了七里地区“书院兴起、文风鼎盛”的局面,使七里平原成为后世的文儒之乡,才俊辈出。评话《进京路引》中“青圃兰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的悠悠乡音,就重现了百年前,七里学子跋涉于尚书岭、穆岭、义客岭、琯前岭古道,搭上肖家渡道、门口渡、峡兜渡的舟船,一路坎坷北上,进京射榜圆梦的画面。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龟山阁外景•林明秋/摄)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建于水上的龟山阁•林明秋/摄)

从尚干十八进士、大义九条金带、沪屿双将军,到民国国府主席林森、刘冠雄兄弟四海将、报界先驱林白水,再到航天专家黄春平、寒门院士林东昕、天文学家张钰哲……从古至今,七里地区涌现出一大批苦读精神的实践者和成功者,作为一张张七里名片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而就在这样一个文儒之乡,七里人血液中疾恶如仇、敢于抗争的血性也始终未曾丢失,“彪悍”的民风竟令法国海军也为之胆颤。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清廉里人物掌故展陈)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西集里人物掌故展陈)

1883年,法国组建远东舰队,准备分别占领台湾的基隆和福州的马尾,向中国施加压力,让清廷放弃援越抗法并向中国索取赔款。马江战役前夕,七里武探花林培基带领七里乡亲上“万民折”请战,并“自备食粮”,组成300义勇军。他们只有刀枪棍棒冷兵器,虽不能在炮火对轰的海战中派上用场,却成功震慑敌人,使法军不敢上岸,从而保护马尾造船厂免受破坏。

你未必知道的闽侯|“七里”是指哪七里?▲(资料图片:武探花林培基像•七里文化馆供图)

在随后的抗争中,乡民林狮狮更是带领十几个尚干血性汉子夜袭法国舰队,打伤敌方司令官,林狮狮等义士则全部壮烈牺牲,用热血谱写了拼死保家卫国的悲壮篇章。而这样的热血,也同样流淌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烈士林祥谦、辛亥革命元老林森、海军忠烈林履中、劝夫抗战大义妹等七里人民的身体里,延续、滚烫至今。

“百村虽已分三镇,七里原来是一家。”千百年来沧桑风雨,七里这块风水宝地聚集了勇敢、聪明的氏民,以地缘、亲缘、文缘、神缘、俗缘为特征的里治文化,将七里人民紧密团结。他们耕读渔樵、筚路蓝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七里文明。如今,属于七里人“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宏伟篇章,仍被坚定不移地赓续抒写……

如果您对七里文化感兴趣,欢迎来参观七里文化馆。七里文化馆位于祥谦镇七里公园七里苑,外观为中国古建筑造型群落,两层结构。一层设七里耕读馆,由迎宾厅和“睦家、精耕、苦读、百艺”四个馆及一小院组成,展示七里农耕文明的魅力与风采。二层设七里里治文化展厅,展示闽侯七里“八里一村”的人文形胜和乡土掌故。

七里文化馆除周一外,均有对外开放,快带上亲朋好友来这里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吧!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