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独自居家 福州一名老师宅出“伪心脏病”
新一轮疫情席卷榕城,这些天,受严峻形势的影响,一些民众因担心绿码不保,出现了明显的焦虑不安。而一种容易被忽视的“伪心脏病”也随之产生。
老师独居在家宅出“伪心脏病”
这几天,40岁的王老师总感觉胸闷心慌,睡不着觉,因担心自己“心脏病”加重,便来到省级机关医院就诊。
接诊的双心门诊副主任医师林建珍为王老师做了心脏专科检查,但奇怪的是王老师心脏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经过进一步问询,林建珍得知王老师性格较内向,在学校与人交流较少。
这波疫情开始,学校全部停课改线上教学。独自居家的王老师一边关注着不断上升的新冠感染人数,担心绿码不保;一边对学校不断提升的线上教学要求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从居家开始他的情绪一直很压抑,且郁郁寡欢。结合王老师日常社交、以及职业压力等因素,林建珍考虑他是出现了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通过心理测评,王老师果然被测出有轻中度的焦虑障碍。
“这是心理压力通过心脏症状表现出来的一种疾病,医学上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心血管和心理精神的‘双心疾病’,在心内科较为常见。”林建珍说。
真正的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常多发在中老年人群,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并会出现心脏器质性病变。相比之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虽常见有心悸、胸闷痛、气短,还有头晕、失眠等看似心脏病的症状,实则是心理病。
约三分之一心脏病患者伴有情绪问题
临床上约三分之一的心脏病患者伴有或多或少的心理情绪问题。
当两者同时存在时,患者不会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心脏不舒服,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会加重心理层面上的问题。
引发“双心疾病”的关键因素是不良情绪,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和心脏病同时存在:
性格内向的人群,缺乏和别人内心交流的体验,遇到外界压力的刺激,都容易促使“双心病”的出现。
工作职场竞争的压力,和家庭亲情的不良关系,也是导致精神紧张的刺激因素,容易促使心理问题躯体化表现。
此类疾病也和季节有一定关联,秋季日照时间短,阳光强度较低,刺激分泌的多巴胺、肾上腺素减少,从而导致情绪低沉,严重的则引起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病”还需“心药”解
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解,如果怀疑有心脏神经官能症,建议大家可以先去专科进行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放下心里包袱。
有心脏病的患者可以学着这样做:
①尽量不去看负面新闻事件,可以看看网上那些应对困难的有趣段子。
②居家不便外出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话多与亲友沟通。寻找、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
③选择有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④避免加班熬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烟酒、浓茶、咖啡等,适当多补充新鲜瓜果、优质蛋白质等。
⑤疫情期间因隔离、居家而过分焦虑、担忧的患者,可通过短期药物干预,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压力和心脏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 岛内卫生纸、鲜奶价格上涨!台经济部门却嘴硬称“与电价无关”(2022-07-06 10:00:37)
- 5月份全球制造业增速较上月有小幅回升(2022-06-06 09:36:33)
- 仓山区东升街道:从“心 ”出发 开展心理解压活动(2022-04-30 11:20:04)
- 国家卫健委: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形势整体向好 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很大(2022-04-01 16:07:38)
- 越累越胖?熬夜会导致过劳肥(2022-03-01 09:12:39)
-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美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加(2021-06-03 15:43:05)
- 10岁小学生疑因压力大吃头发2年多 胃部满是头发(2020-08-25 08:20:23)
- 全球单日新增首超10万例,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2020-05-18 15:20:06)
- 张文宏:脱发和压力大有关,“90后”要保持好心态(2020-05-03 22:45:56)
- 潜逃压力过大暴瘦40多斤 又一名涉黑A级通缉犯投案自首(2020-05-02 16: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