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中秋临近,连江5万多亩牡蛎丰收销往天南地北

2022-09-09 08:37:5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郑瑞洋

中秋临近,生蚝肥美。眼下,连江生蚝界的“白富美”——三倍体牡蛎大量上市,销往福州等各大市场。

中秋临近,连江5万多亩牡蛎丰收销往天南地北连江官坞村三倍体牡蛎丰收。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生蚝界“白富美”上市

牡蛎又叫生蚝,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因富含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故有“海中牛奶”之称。三倍体牡蛎有三组染色体,不能繁殖,由现代生物技术培育而成,因肉质更白嫩、口味更鲜美,有生蚝界“白富美”的美誉。

眼下,在福州牡蛎重要养殖基地的连江县,5万多亩牡蛎喜获丰收。在官坞村2000多亩三倍体牡蛎规模化养殖区,渔民每天起早摸黑,打捞牡蛎,呈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每天一大早,林哲同等渔民驾船来到定海湾养殖牧场,将吊养在海里的一串串三倍体牡蛎打捞到船上,然后运到码头边,进行分拣、清洗、包装、过秤,最后销往市场。目前,三倍体牡蛎深受市场青睐,品相好的价格为1公斤14元左右。

“除了福州本地市场,我们的牡蛎还卖到全国各地,北到山东,南到广东。”林哲同告诉记者,他们牡蛎受欢迎有两个原因:一是定海湾地处闽江与敖江入海口,水质优良;二是相比传统牡蛎,三倍体牡蛎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个头大、品质好,且一年四季都能上市。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工程师王为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牡蛎一亩产量在2吨或3吨,亩产值在4000多元;三倍体牡蛎一亩能达到4吨,产值在2万元,相当于原来的5倍。

据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统计,目前连江渔民养殖的牡蛎主要分布在定海湾、罗源湾、松芦湾以及黄岐半岛外围海域,面积达5万多亩,产量达18万吨,其中深远海养殖的三倍体牡蛎面积达1万多亩,产量有4万多吨。

“蚝”经济多点开花

三倍体牡蛎养殖、上市,是海上福州及海上福建建设的一个缩影。福建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大省,牡蛎、大黄鱼等大宗养殖良种规模化育苗供应量保持全国第一。

据统计,2021年,全省牡蛎养殖面积达3.7万公顷,产量达211.2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其中,我市产量达54.92万吨,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记者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除了养殖三倍体牡蛎外,我省还创新实施种业“芯片”工程,培育出贝壳金黄、颜色绚丽,生长速度快、品质高的“金蛎1号”等新品种。

为了推动“蚝”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省还在全国首创牡蛎产业“生态+”模式,探索出一条牡蛎壳变废为宝的新路。在诏安等地,用牡蛎壳研制生产出土壤调理剂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广泛用于生态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水土改良、水产养殖、环保建材等众多领域。

而在连江,牡蛎壳成了打卡点。“我们修建官坞生态停车场时,将牡蛎壳、鲍鱼壳等进行废物利用,如围栏就是用牡蛎壳制成的,实用又环保,还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处网红打卡点。”筱埕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

□相关助读

牡蛎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牡蛎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福建等沿海地区已掌握了牡蛎养殖技术。

记者从福建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除了作为餐桌美食,牡蛎还可以用于建房与建桥。

据了解,福建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用牡蛎壳制造的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有着“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因此,牡蛎壳也被用来建造房屋,如泉州的“蚵壳厝”。“蚵”为闽南方言,即牡蛎。

此外,古人建桥会采用种蛎固基法——利用牡蛎其石灰质贝壳能附着于石块间繁殖生长的特性,在桥基与桥墩上养殖牡蛎,使其联结成坚固整体,起到加固石桥的作用。(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吴其法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