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董奉草堂成首批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董奉草堂。(资料图)
福建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近年来,我省不断发掘本省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力不断显现。今年5月正式公布的《福建省中医药条例》,进一步为我省中医药发展规划了路径。“中医药传承与人才培养”一章中更特别提出,要“挖掘、整理、传承董奉等本省历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和传统技术”。
位于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的“杏林始祖董奉草堂”,目前已成为首批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长乐区正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挖掘董奉文化。
深研医理 悬壶济世
《福建省中医药条例》的出台,让董奉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董奉,既是长乐的中医药名家,更是与华佗、张仲景并称的“建安三神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杏林春暖”的故事至今在长乐区口口相传、家喻户晓。因此,他让中医学界有了“杏林”的别称,而董奉的故事还要从长乐的一座山说起。
在今天的长乐古槐镇有一座山,古称“福山”,绵延起伏十余里。东汉建安年间,董奉在山下的董厝里村呱呱坠地,开始了他与青山为伴的孩童生涯。
也许是山上的苍木百草引发了他的兴趣,董奉自小学医,尤为信奉道家,长大后深研医理,悬壶济世,在山上炼丹救人。
葛洪《神仙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足证董奉高超的医术:
当时交趾有一位太守名叫士燮,因中毒死去了3天。云游而至的董奉得知,就将药丸放入他的口中,用水送服。不一会儿,士燮的脸色逐渐恢复,眼睛也能睁开,手也能动了。过了半天他就能坐起来,4天后就能开口说话,如同往常。
杏树成林 造福百姓
从《神仙传》简洁的记述中,可以发现董奉养生有道,历经百年而容颜不老,在诊治病人时,也始终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通过心理疗法、运动疗法、沐浴疗法、外敷疗法,把中医药“简、便、康、验”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董奉的医术吸引了众多求医者。每当有人上门求医,他不取分毫,只要求重病者愈后栽种5棵杏树,而病轻者栽种1棵杏树。长此以往,董奉所居之山,杏树郁然成林,成了山中百兽的游戏之所。
每当杏子大熟,董奉就在林中建造一处草仓来存储杏子。有人要买杏,也不需告知董奉,只要将足量的谷子来换取足量的杏子即可。每年通过杏子换来的稻谷,董奉都用来赈救贫困的百姓,或供给体力不支的旅人。
此后,人们留下大量文字赞誉董奉的杏林,历代医家也以此鞭策自己:唐朝的谢景在董奉杏林故地建立草堂,为百姓治病;明朝的郭东在所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名医郑钦谕,庭院设杏圃,病人馈赠的物品多拿去接济贫民。
杏林文化 熠熠生辉
杏林文化因为董奉的杏林故事,应运而生,后人将“杏林”作为中医学界的代称,以及对医生的赞颂。例如,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尽管史书上关于董奉的生平记载有阙,但他所留下的杏林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医风医德。
为纪念董奉,至迟在乾隆年间,福山就改名为董奉山,至今山上仍有苍苍古杏,而山下的董奉家乡也新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四周遍植杏树,成了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研学项目的主要基地。
当地人即使迁居,对董奉的纪念也从不断绝。明末,董奉山下长乐王姓一支迁居至福州河上村,他们带来了供奉董奉的太乙宫的香火,并建有纪念董奉的救生堂,取“治病救生,济世利民”之意。
时间辗转,已过400余年。救生堂经几度迁徙,最后迁至白马南路,但正如堂前悬挂的金字楹联所示,“杏林春暖佳话千秋颂,丹灶烟浮神医万代崇”,董奉给长乐,乃至福州所留下的意蕴和精神内涵,依然穿过历史尘烟而熠熠生辉。(记者 林奕婷 余少林)
- 就在台江!这家三甲医院又有新动作!(2022-08-19 16:26:5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力解决人才政策 落实“最后一公里”(2022-07-29 10:25:22)
- 十年来我国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取得成效(2022-07-29 08:25:12)
- 福建再添1位国医大师和3位全国名中医(2022-07-21 17:05:34)
-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子捐献造血干细胞 缺席毕业典礼不遗憾(2022-07-17 08:12:11)
- 两岸中医药融合(栽培与利用)标准共通试点获批(2022-07-07 11:00:21)
- 福州自贸片区:以中医药融合为试点 推动两岸标准互通(2022-07-07 07:32:11)
- 台江区中医药产业人才驿站揭牌(2022-07-01 08:08:48)
- 团结抗疫与卫生健康合作平行论坛:共促后疫情时代卫生健康合作(2022-06-30 11:35:00)
- 福州大学城这所高校里藏着一座中医药博物馆(2022-06-23 17: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