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侯

农民日报:“世纪麦翁”庄巧生 毕生心血献麦田

2022-05-19 15:16:12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世纪麦翁”庄巧生 毕生心血献麦田

北方的小麦已经进入扬花灌浆的关键时期了,再过一段时间即将迎来丰收,然而一位为中国小麦献出毕生心血的老人却无法再看到满地金黄的场景。2022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与世长辞,享年105岁。

5月12日,庄巧生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来唁电:“世纪耕耘,麦香华夏。庄户人家,麦翁千古!”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感叹:“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同时我们也痛惜失去了一位老前辈、好学者、好老师。”中国农科院全体职工和学生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庄巧生先生。

1916年,庄巧生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贫寒农家。他勤奋好学,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立志农业,所修课程几乎门门成绩优异。1939年,大学毕业的庄巧生先来到贵州,后又辗转多地,并赴美进修,开启了与小麦育种研究的情缘。

1946年秋,学成归国的庄巧生被派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工作,这里后来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的重要组建基础,自此,他潜心育种将毕生的光阴和心血都付诸麦田。

小麦育种周期长,而且投入大,见效慢,过程枯燥,然而庄巧生选准了目标就没有动摇过。他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在国内较早倡导和实践了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方法,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推动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他牵头主持了“六五”“七五”和“八五”全国小麦攻关课题,眼光始终紧盯着的是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针对华北平原的气候和生产特点,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四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

这些小麦品种曾经在麦田里“各领风骚”:“北京8号”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北京10号”曾在山西和河北广为种植;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十余年,年种植面积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近20年,他又指导育成“中麦175”“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的团队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已达约4亿亩,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庄巧生先生不仅在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方法改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还勤于总结育种经验,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十多部,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追忆。庄巧生参加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协助金善宝院士完成的《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初,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了历史记载,并附录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让中国小麦育种后继有人,人才辈出,这是庄巧生先生的希冀。为此,他言传身教提携帮扶后辈,关心中青年科技人员。他时常鼓励周围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强中外文修养,养成博览文献的习惯,提高业务水平,甚至热心帮助年轻人修改文稿,凡经他审阅的文稿,必字斟句酌,使其准确精炼,有说服力。1995年,庄巧生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奖金10万港币捐献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此为基础,在全国16家单位的支持下,“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于2005年设立,迄今已奖励了28名中青年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的发展。

对于自己的一生,庄巧生在传记中这样写道:“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10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写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农业科技事业留下些许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2018年,已年过百岁的庄巧生正式退休,但他始终放不下的还是麦田。即使年事已高,晚年的庄巧生仍然身体力行,在小麦关键季节都要到试验田,重点考察有苗头的材料和有望在生产上利用的新品种。

风吹麦浪,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庄巧生生前说过的那句话:“你知道吗?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麦田!我想念麦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