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2019-08-26 13:38:10  来源:遇见闽侯

  朋友,你听说过“驾鸬鹚”这行业吗?你亲眼见过“驾鸬鹚”情景吗?在我们福州,年纪上了五六十岁的人谈及“驾鸬鹚”这行当,都会津津乐道。可是,现如今“驾鸬鹚”已消失近三十年了,不免令人惋惜。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驾鸬鹚”•林明秋/摄

  在福建,闽侯县上街镇后山村黄厝裡是唯一一个饲养鸬鹚鸟捕鱼,俗称“驾鸬鹚”的村庄。据考证,后山村黄厝裡“驾鸬鹚”始于清雍正末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鼎盛时期是民国初年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黄厝裡黄氏族人仅十多户,但鸬鹚鸟多达100多只,捕鱼竹排30多艘,每天捕鱼量可达1000多斤,收入丰厚。当时村里最气派、最耀眼的民居——依宝厝、依歇厝、依万厝,就是在这时期兴建的。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鸬鹚鸟•网络图

  目前村里唯一健在的、九十岁高龄且从事捕鱼业60多年的黄兴星老人回忆,“驾鸬鹚”鼎盛时期,一只鸬鹚鸟价比一亩田。曾有民谣唱道:“黄厝裡‘驾鸬鹚’,远乡近邻最行时,一只鸬鹚一亩田,你说稀奇不稀奇?”足见当时“驾鸬鹚”的珍贵和稀罕。

  为什么后山村黄厝裡会兴起鸬鹚捕鱼——“驾鸬鹚”这个行业?据说是因为后山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前临闽江,后挨溪源江,水域广阔,鱼类资源丰富,加之乡村物产丰富,气候条件适于鸬鹚鸟生存繁殖,所以祖先选择鸬鹚捕鱼为生计。再者,鸬鹚鸟捕鱼工具简单,可就地取材,一架竹排,一个竹篓,一条竹篙,几只鸬鹚鸟就可以下水捕鱼,且无论浅水、静水,还是深潭急流都挡不住捕鱼人和鸬鹚鸟,所以“驾鸬鹚”成了后山村黄厝里人的谋生“专利”,是闽都一带绝无仅有的绝活,一种最特殊的职业。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大樟溪•程水建/摄

  一年四季,不论酷暑还是严冬,捕鱼人都要出去捕鱼。每天清晨,东方刚露鱼肚白,捕鱼人便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扛上攀着数只鸬鹚鸟的竹篙下河捕鱼。渔人将鸬鹚一只只放在竹排上,鸬鹚会自觉地站立竹排两边,就像列队等候命令的士兵。到达捕鱼水域,渔人一声令下,鸬鹚就迅速下水“工作”。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江中捕鱼•网络图

  渔人一边用脚摇晃着竹排,一边用竹竿拍打水面,以此来惊吓水底下的鱼儿游动起来,好让鸬鹚发现目标追捕。同时,渔人嘴里不断吆喝着,“啰—啰—啰—啰”的呐喊声,为鸬鹚助威加油。一只只鸬鹚用机灵的目光、敏捷的长喙在水中施展着捕捉鱼鳖的本领。这时江面上,渔人的呐喊声、鸬鹚的呼叫声此起彼伏,谱写着一曲曲渔人和鸬鹚欢乐、紧张、刺激、令人振奋的劳动乐章。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鸬鹚嘴强而长,适于啄鱼•网络图

  鸬鹚叼到小一些的鱼,会顺势吞入肚里,叼到大的鱼就立刻浮出水面,好让渔人用网兜捕起。如果碰上更大的鱼,一只鸬鹚应付不了,就会二三只群而攻之。有的鸬鹚喉囔已鼓鼓的,再也装不下,渔人立即用竹竿把它勾起,用手往喉部一挤,囔中的鱼就全部吐在竹篓里,然后又把鸬鹚甩回水里继续捕鱼去。每一次捕鱼,都是一场有组织、有指挥的战斗,渔人和鸬鹚鸟配合默契,齐心协力、共同奋战,其场面的激烈、壮观,呈现出一派人鸟共欢的景象。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鸬鹚捕鱼•网络图

  每年端午节前后是闽江鲤鱼繁殖季节,也是鸬鹚捕鱼时节。只要你站在福州洪山桥、万寿桥桥面上就可以目睹壮观的场面:江面上十多艘竹排成方阵摆开,鸬鹚的鸣叫声、水流的湍急声、渔人的呐喊声、岸上观者的欢呼声,汇聚成一首美妙的乐曲,行人无不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

你听说过“驾鸬鹚”吗?这一行当在闽侯后山村黄厝裡曾盛极一时

“驾鸬鹚”•林明秋/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后山村黄厝裡“驾鸬鹚”专业户,让他们享受商品粮待遇,当时驾鸬鹚人家生活优于耕田的农民。但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影响,鸬鹚数量逐渐减少,最后几近绝迹。后山村黄厝裡驾鸬鹚渐渐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令人万分痛惜,从此在闽江上再也看不到“驾鸬鹚”的踪影,在乡间也听不到《后山驾鸬鹚》的民谣了。

【责任编辑:柯美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