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2019-07-20 10:00:27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是红色圣地、绿色宝地、两岸福地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先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唐登杰先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先生。请他们围绕“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于伟国书记作介绍。于伟国: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见面,向大家介绍福建建设发展和民生保障等各方面的情况。感谢中宣部、国新办给福建提供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福建一贯的关注、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福建美丽清新,山海相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省份。有秀美的“武夷山”、温情的“鼓浪屿”,更有大家梦牵魂绕的“两岸一家亲”。我把福建的特点概括为“三地”:一是红色圣地,两次古田会议先后在福建召开,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二是绿色宝地,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达到66.8%,是最绿色的省份;三是两岸福地,福建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前沿,也是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从五个方面扼要介绍:

一是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迈入先进行列。2018年,福建的GDP达到3.5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800多倍,财政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增长了6300多倍;人均GDP达到9.1万多元,居全国第6位。

二是从交通闭塞之地变成了通达世界的便捷之地。20多年前我到福建工作,当时只知道蜀道难,不知道闽道也难。90年代的福建,交通很不发达,那时候从厦门到福州开会,要走一天时间,中途要在泉州或者莆田的路边店吃个便餐,现在2个小时就可到达。去年福建实现了全省各设区市的市市通动车。前几年就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福建的港口去年吞吐量达到5.58亿吨,厦门航空公司的班机可以抵达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许多国家。所以,现在闽道不再难了。如果我们在车里,根本感受不到是行走在80%是山地的省份。只有偶尔向窗外看去,看到满目的青山、绿叶,这时候才能感受到是来到了生态美好的山水之地。

三是从过去的前线阵地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1984年,福建就率先在全国发起了“松绑放权”的国企改革,《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报道了福建国企几十位厂长、经理呼吁“松绑放权”,最后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福建是民营经济最早的发轫之地,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改革开放使福建富起来,全省进出口总额去年达到了19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近150家在福建投资兴业,外资企业超过了58000家。福建人这40年来也“走出去”,到世界各国投资兴业,福建人经常讲,还有一半的福建人在海外。

四是从当年的绝对贫困成为如今的小康富裕之省。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42121元、17821元,分别居全国的第7位和第5位,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

五是从原来的生态底色好提升到现在的绿色发展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时候,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生态省建设战略。这些年来,福建始终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省建设这张蓝图继续绘下去,还将绘到底,既保持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福建既是“两山”理论的孕育之地,也是践行之地。福建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中国工程院今年发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排名第一。

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还远远不能概括福建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大的进步和变化,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都倾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大心血和深情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亲自领导了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31年前也就是1988年,就率先开展了摆脱贫困的攻坚;到省里工作之后,又率先提出生态省战略,率先推出数字福建建设,率先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在全国率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安全放心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四下基层”“四个万家”。“四下基层”就是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个万家”就是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带领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优良作风和正确的政绩观;严查干部违建私房,深入反腐倡廉,当时在宁德清理干部违建私房,几千名干部为此受到了处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宁德时有一句名言:“我们宁可得罪这几千名违建私房的干部,不能得罪两三百万宁德人民。”这些都是激励引领福建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思想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2017年金砖会晤在厦门举行,总书记在工商论坛的主旨演讲中称赞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这“两高”既是对厦门的肯定,又是对福建全省的期许和要求。我们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高素质、高颜值”的期许和要求,对福建来讲,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今年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这些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新福建建设的内涵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指引下,我们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正在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GDP从2012年的不足2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万亿元,年均增长9.1%,增速居我国东部地区前列;人均GDP从5.3万元增加到9.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4.2%和75.3%。全省千亿产业集群从5个增加到16个。水电、风电、核电,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5.5%,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能源是清洁能源。森林覆盖率超过三分之二。

福建这些年围绕高质量发展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活力。去年开始的机构改革,福建省和全国一样顺利完成。这次机构改革涉及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触及利益关系之深前所未有,但推进之平稳、效果之扎实、上下之一心也是前所未有。我作为福建省机构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涉改革的单位,无论是省市县任何一个部门、单位,任何一个负责人来跟我们要职数、要编制、争局部利益。机构改革的顺利完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比如,体制机制改革,我们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亲自部署推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在哪里呢?形象地说,就相当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林区的又一次创新应用,涉及到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林区林农的生产力,“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既绿了青山,又富了林农。现在福建林区的林农涉林收入已经占全年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再比如,我们推进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三年来实施了38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改革,其中22项改革成果全国推广。我们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现在跑一趟或者一趟不用跑的办理事项达到87%,全省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也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福建进出口货物申报时间仅需要5~10分钟。我们率先探索以“三医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医改,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医联动”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我们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2015年以来,国家发文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69项当中,福建有27项。

二是以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福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去年底的38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近2倍,培育重点产业集群27个。我们持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连续举办两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全省数字经济规模2018年达到1.42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去年福建新能源汽车增长65.9%。传统产业领域,比如农业,福建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培育的水产、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产业,现在年产值都超千亿元。这当中也是传统产业与科技高位嫁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总结的南平经验,就是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各个村,用科学技术武装我们的传统农业,让最古老最传统的农业产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福建现在很有特色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三是以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这三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重要嘱托也是重要要求。福建的干部群众牢牢记住“三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福建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和平潭这五个地市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创新绿色发展机制,进行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完成赎买23.6万亩,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实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仅闽江、九龙江、鳌江、汀江四条流域的补偿资金就达到了55亿元。我们还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用能权有偿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福建的空气清新,PM2.5,2016年全年平均28,2017年全年平均27,2018年全年平均26,一年降一个点。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去年达到98.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生态福建、清新福建已经成为现实。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到福建共享生态福建、清新福建、绿色福建。我要作的介绍先到这里。

下面,我和唐登杰省长、张志南常务副省长一起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胡凯红:

谢谢于伟国书记,开始提问。

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是最普惠的、最平等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几年来,福建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效?未来如何深化相关工作?谢谢。

于伟国: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当时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第一个方案。这个方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后,在人民日报头版刊载。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福建来说,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政治责任。

三年来,《福建方案》部署开展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经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一些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有22项经验向全国推广,基本实现了“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的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了生态省建设战略,可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孕育之时,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就已经在福建广为传播,而且日益深入人心。这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比如,创新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过去流域治理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人为的行政分割,现在我们打破行政分割,把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下游受益地区要补偿上游,沿海地区要补偿山区。再比如,我们创新推出了绿色金融,其中一个产品是“福林贷”。“福林贷”是林业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林农的林权分散、零星,抵押贷款难、权益变现周期长的痛点和瓶颈问题,通过村委会牵头成立林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集体承包的林地,通过林业合作社整合成规模,再和金融机构提出贷款需求,同时政府成立相应的中介组织提供担保,这样林农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了金融支持。我们突出重点攻坚,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是最普惠的、最平等的,人人都能获得、人人都需要。

具体来讲,我们打好水、大气、土壤三大攻坚战,就是一手抓分子减量,也就是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一手抓分母增量,也就是不断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来扩大环境容量,进一步整体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还大力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生态环保工程投资工程包,近三年来,我们搞了几十个生态环保工程投资工程包,通过第三方综合治理来解决一些突出的环境污染治理“硬骨头”。我们建设了全国首个生态云平台,实现对全省的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全程监测和汇聚整合共享。

回答你提的这个问题,一方面,我把我们做的工作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自己,生态文明建设永远没有句号。我们会继续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进一步把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得更好。

做好“通”“惠”“情”的文章

新华社记者:

刚才您提到,福建正在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前一段时间福建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的海峡论坛。请问,在两岸融合方面福建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安排和打算?谢谢。于伟国:

福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和3月10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福建的独特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这里我介绍三点:

一是做好“通”的文章,应通尽通。一个是“大四通”,就是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通”要求。福建在经贸畅通方面,从1981年来大陆的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福建,到今天闽台贸易额累计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去年在福建新设的台资项目数和实际利用台资分别居大陆第一位、第二位。同时,进口台湾商品也远远超过出口。另一个是“小四通”,就是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去年8月,已经实现了在泉州的围头向台湾金门通水。通气、通电,正在进行进一步技术论证,进一步和金门、马祖等地区的民众商量,听取意见、抓紧推进。通桥,应该说没有技术上、资金上的问题,比较有条件是厦门和金门之间的桥,民众意愿也很强烈。福建省一定会全力推进,希望能够早日通桥、通气、通电。通水还要进一步加大,希望福州和马祖之间能实现通水、通电、通气。福建多个沿海地区都可以进一步向台湾相对应的地区实现“四通”。

二是做好“惠”的文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福建全面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提出的31条惠及台胞措施和福建省去年提出的66条实施意见。今年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对福建提出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之后,福建省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42条惠及台胞措施。“31+66+42”,我想还会有新的加法,不断地增加惠及台胞新措施,让台湾同胞能够更多地享受到大陆发展带来的福利、便利。我们最近正在研究对在闽台胞参加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建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福建居民怎么办社保、医保,台湾居民就怎么办,完全是一家人。

三是做好“情”的文章,深化心灵契合。福建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海峡论坛,累计吸引了十多万台湾同胞参加,海峡论坛每年举办,通过这个论坛两岸民间交流交往非常热络、非常活跃,而且不断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老区苏区面貌焕然一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福建近些年脱贫攻坚方面进展如何?如何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谢谢。唐登杰:

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著名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它的会址就在革命老区龙岩市。全省84个县中有70个老区县,其中原中央苏区县37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苏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近期,《绝命后卫师》等影视作品也都反映了当年这段历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宁德工作时就率先率领当地人民开启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提出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四下基层”和“坚持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要扶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扶贫理念与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摆脱贫困》一书,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书记特别关心老区苏区发展,也特别牵挂我们福建老区苏区如期奔小康问题。他多次强调,“老区苏区的红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今年3月10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再次要求我们“要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

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打好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战,推动老区苏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步伐,确保老区苏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一个都不少。我们制定实施了《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并从财政转移支付、深化山海协作、推进产业发展、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省老区苏区发展。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老区苏区为重点加大了各类政策的倾斜扶持力度。首先是基本解决了老区苏区要想富先修路的问题,实现了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同时也实现了全省乡镇通电通水通气和宽带网络入户。我们着力改善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推动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等优质资源向老区苏区流动。我们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充分发展老区苏区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动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林产加工、机械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了老区苏区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推动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各位记者朋友,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福建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110万人,已经降到2018年底的465人。我省老区苏区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百闻不如一见,关于福建的故事太精彩了,要说的话三天三夜说不完。所以我热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到我们福建走一走,看一看老区苏区的新变化,亲身感受一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气神,也亲身体验一下福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欢迎到武夷山旅游观光

美联社记者:

我们知道,福建是国家公园的十个试点之一,在国家公园管理上福建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国家公园建设上有什么新进展?谢谢。张志南: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2016年6月,武夷山国家公园获国家批复,成为全国十个试点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涉及武夷山、建阳、光泽、邵武等四个县(市、区),包含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提出明确要求。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我们成立了省政府直属的专门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完成了确权登记,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编制了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组建了综合执法队伍,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有效保护了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我们将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和国家批复的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关系,按期全面完成各项试点目标任务。

武夷山风光秀美,欢迎记者朋友们到武夷山旅游观光。谢谢!

着力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

经济日报记者:

福建是中央明确支持建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请问这几年来,福建在海丝核心区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有哪些举措?谢谢。唐登杰:

谢谢你的提问。福建作为海丝核心区,具有独特的优势。福建海岸线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可以建设万吨级泊位的深水自然岸线311公里、居全国第一,拥有多处世界上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福建对外交往历史非常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联系海丝国家的关键节点,泉州曾经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州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点和开洋地,漳州月港是明代前期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福建人从东汉时期就开始漂洋过海闯荡世界谋生机、求发展,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台湾80%以上同胞祖籍福建,港澳有闽籍乡亲120万人。福建也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国家高度重视福建的发展,赋予福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布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编制实施我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大力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境外经贸合作重点园区建设以及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扩大国际朋友圈等七大标志性工程,扎实推动了我省海丝核心区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

互联互通方面,我们全力打造海上、陆上、空中、信息“四位一体”的海丝大通道。去年丝路海运正式启航,目前已经开通了34条航线593个航班,2015年开行的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已经形成了6条常态化线路,通达亚欧9个国家、13个城市,实现了“海丝”和“陆丝”的无缝对接。我们实施的“丝路飞翔”工程已经开通了国际和港澳台空中线路79条,通达世界主要城市。近期国家批准厦门新机场建设,福州长乐机场也将加快扩建,相信我们的“丝路飞翔”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今年初,在国家的支持下,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26颗卫星(遥感)数据可以直接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实时信息服务,可以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保障、海上安全和综合救援、气象和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经贸合作方面,我们积极加强多元化国际市场开拓。尽管受到贸易摩擦影响,今年上半年,我省出口仍然增长11.9%。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去年达到了3946亿,占全省外贸总额的31.9%。我们率先建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通关、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比如,进出口货物申报时间从过去4小时,压缩到现在的5~10分钟。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到目前我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和境外分支机构达2594家,协议投资额323亿美元。

人文交流方面,我们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层互访,与39个国家108个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我们进一步推进民间交流交往,成功举办了海丝国际艺术节、电影节、旅游节、南洋文化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国内知名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分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四千多位学生在那里就读。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着力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

进一步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

七百多年前,阿拉伯人踏上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在泉州落地生根。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开启,这些阿拉伯商人的后裔有机会把贸易做回去,请问目前福建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阿拉伯国家有哪些方面的合作?谢谢。唐登杰:

谢谢你的提问。正像你所说,福建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合作、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就有许多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建经商、置业、生活,有的还在福建安家落户。福建的泉州一带至今还保留着相关的历史遗迹。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福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进一步深化合作带来了新机遇。刚才,我在回答有关海丝核心区建设提问的时候已经介绍了相关情况,这里我再介绍一下福建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合作情况。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借助“一带一路”东风,与阿拉伯国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比如,经贸合作方面,这些年发展得很快。福建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总额去年达到756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359亿元,进口超过出口,达到397亿元。今年前五个月,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了16%,这同福建不断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投资往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双方在人文交流方面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2014年在泉州举办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通过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倡议书等,我们也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各种平台,进一步推动福建与阿拉伯国家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这些合作项目都非常成功。我们将继续发挥海丝核心区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努力把每个城市都打造成一个创新的大孵化器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福建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着力点在哪里?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将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谢谢。于伟国:

“三创”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重要要求,这和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也是对福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在福建,包括创新在内的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党委、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现在都形成了高度共识。我们的发展一定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要改变过去那种拼资源、拼要素、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老路,走内涵集约发展道路。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要做的是致力于营造一个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努力把每个城市都打造成一个创新的大孵化器,这是党委政府的一个主要工作目标。在这里,创新的各种要素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集约、聚集,并通过市场得到最优的配置。创新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瓶颈问题,要通过党委政府及时打通,这是我们的责任。再就是培育创新主体,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上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和力气,这样企业的创新力量增强了,全社会创新的实力就会大大提高。

福建目前正在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贯通的体制机制。我们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产学研用贯通,把“任督二脉”打通。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政府要通过政策,通过有限但必要的资金“四两拨千斤”。并且要以“用”为本,产学研最后都要落实到“用”上,不同的高校、不同的科研机构、不同的科研创新人才,都围绕在“用”的最终环节聚焦发力。凡是不利于使用、不利于人才的价值效益进一步体现和实现的问题,我们都要进行清除,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大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支持。这几年,福建省政府通过设立奖励基金等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企业在上年基础上当年新增的研发投入,根据新投入的增长比例,政府再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鼓励企业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对研发投入进行绩效指标挂钩的分段加计,不仅要看投入多少,还要看研发投入产出的绩效如何,绩效好的再进一步支持、鼓励奖励。目前,全社会的创新潮正在兴起。我个人有个不太准确的感受,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潮非常浓厚,现在创新潮就像当年创业潮一样,这个势头在福建非常明显,家家企业都在谈创新。要不要创新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怎么创新。各个企业、各个高校,科研人员都在想我的创新发力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最重要是要找准关键点,这个点找准了,创新就会有新成效、新突破。当然,创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委政府要不断地支持、培育、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企业、人才的创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家都在争人才。我觉得人才关键还是要培育,关键还是在使用。如果一时争来了人才,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这个人才在你当地也不可能长久,甚至于少数人才慢慢也会不成其为人才了。所以,关键要给人才提供舞台。人才的价值,从福建来看第一位的不是待遇,而是使他的才能、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人生的价值、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现阶段创新潮中,人才的主要价值取向。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适应人才的这种新追求、新进步。我们要出台更多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让人才在八闽大地不断培育壮大、不断发挥他的价值和作用。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有“3个7、1个8”,70%的GDP、70%的税收、70%的科技成果,80%的就业都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福建的民营企业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我们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鼓励,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们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一是进一步破壁垒。就是把各种要素的获取、准入的许可、经营运行等,破除各种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显性的、隐性的各种障碍。二是进一步优服务。民营企业和各类企业同等对待、公平竞争,消除任何歧视。我们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5条措施,出台了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的10条措施,进一步促技改。福建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在传统产业领域,当前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省政府在前几年拿出80亿元成立技改基金的基础上,今年又拿出100亿元的技改基金,来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推动实现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朝阳产业、成为新动能。福建众多的纺织、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运用了新技术、新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等,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者、领头雁。这些例子在福建非常多。三是进一步减税费。今年力度更大,民营企业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他们在新时代加快发展提供了快车道,插上了新翅膀。所以,福建的民营企业和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一样,一定能够在新发展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两岸同胞的民生福祉,永远要做加法,永远没有句号

台湾联合报记者:

刚才有介绍福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很快,其中充电桩的建设、新能源电池技术在世界都是领先的。台湾在汽车零部件的产业有优势。未来两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有什么样的合作?刚才书记有介绍还会有新的惠台措施,是否可以透露有哪些进一步措施,是特别针对台青或者台生吗?谢谢。于伟国:

志南同志回答前面的问题,后面的问题我来回答。张志南: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电动福建”建设,制定实施电价优惠、停车优惠、高速公路通行优惠、不限行、完善充电设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建立,已经形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我省新能源汽车产品基本涵盖了所有类别,动力电池、新能源客车等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充电桩实现了城市主城区、高速公路服务区、5A级景区全覆盖。宁德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汽集团宁德基地新能源汽车已下线,金龙新能源客车产销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落地。

闽台汽车产业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早在1995年,我省汽车集团就与台湾裕隆集团合资组建了东南汽车公司,成为两岸汽车产业合作的典范。闽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具有广阔前景。福建同台湾一水相隔,处在两岸融合发展前沿。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是加强车联网领域合作。发挥福建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研发以及通讯方面的产业优势和台湾企业在半导体、集成芯片、光电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共同打造两岸车联网产业基地。

二是加强零部件合作。台湾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有50多家台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与东南汽车配套。我们将积极推动福建的汽车企业与台湾企业在发动机、电气信号设备、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底盘系统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产品竞争力,共同开拓市场。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进一步推动闽台企业、科研机构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联合研发、联合攻关,加快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系统和车载终端系统等新技术商用步伐,进一步提升闽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水平。谢谢!于伟国:

我接着回答后半个问题,惠台的政策还有没有新的?对于台生、台企有什么具体政策?惠台政策,为什么还做加法呢?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两岸一家人、两岸一家亲,我们两岸同胞的民生福祉,永远要做加法,永远没有句号。从这个意义上讲,“31+66+42”一定会有新的加法,而且这些加法可能比已经出台的会更多,含金量更高,措施会更实,台胞的获得感会更多。

我们最近正在做一件事,我和省长以及有关同志正在听取台企、台胞的意见,特别是那些来福建比较早的台湾同胞,他们在福建生活、工作,包括子女、亲属的学习,还有什么新的需求,也包括台湾青年来闽创业还有什么新需求。我们下一轮的优惠政策会更直接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再推出新的惠台政策,欢迎台青、台企来闽。现在台胞来闽非常活跃,我简单说两个数字,一个是厦门航空近两年到台湾招乘务员,4次赴台招聘,吸引了7000多名台湾青年应聘,4批录用了312位,录用率是27∶1。再一个数字,2018年报名厦门大学的台生超过500人,比2017年增长5倍。这两个数字尽管只是一个侧面,但也恰好反映了你刚才提的台青、台生现在来大陆、来福建学习就业创业生活这样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是一家人。这方面我们的政策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针对性,越来越符合台胞、台青、台生的需求,他们的获得感也会更多更实。

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胡凯红:

最后两个提问。中新社记者:

福建正在发展数字经济,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做法?大力发展建设数字福建有什么进一步的举措?谢谢。于伟国:

请志南同志回答。张志南:

感谢记者朋友对数字福建建设的关心。

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极具前瞻性地做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推动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的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来贺信,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始终遵循总书记当年确立的发展理念、目标任务,坚持“要统筹,不要多头”的原则,规划先行,科学论证,项目带动,数字福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效应不断显现。2018年,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居全国第6位,信息服务应用和互联网普及率居全国第4位,信息技术产业、产业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居全国第6位,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42万亿元,占GDP近40%,增速居全国第2位。我省成为许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国家试点省份,为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福建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推进“处处相连”。加快新时代宽带工程建设,加快5G商用试点,光网和4G已全面覆盖城乡,陆上行政村实现了100%通光纤,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20T。建成海峡两岸直通光缆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性能居全国前列,福州成为全国互联网核心节点、重要支点和新的数据交换口岸。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二是积极推进“物物互通”。全面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物联网络,窄带物联网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率先建成全省政务信息网、电子政务外网和无线政务专网,率先实现省级政务数据中心整合,全面推进省属事业单位和设区市数据中心整合,形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政务网络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建成全国最大的应急视频会商系统,金融服务云、健康医疗云、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等一批特色云平台相继投入使用。

三是积极推进“事事网办”。全面建成全省网上办事大厅,“12345”政务服务热线覆盖所有市县。全省近9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网上可办率超过90%,“马上办、掌上办”成为常态。率先推行文件证照电子化应用,基本实现群众凭身份证号码、企业凭法人代码就可以办理个人和涉企服务事项。

四是积极推进“业业创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厦门软件园、泉州芯谷等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一批省内互联网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型显示、高端智能、物联网等千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实施人工智能百项应用场景、百项示范项目的“双百工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更加紧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广泛应用,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雪亮工程等信息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我们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数字中国建设的示范区。谢谢!

赎买林农的商品林,然后转化为生态林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福建是我国农村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了重点生态区内禁止砍伐,林农面临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砍伐的尴尬,请问福建将如何破解这二者矛盾,真正实现绿色惠民?谢谢。于伟国: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中,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大家知道,集体林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这三权分开之后出现一个情况,林农分到的是商品林,从大方面讲,是可以按照砍伐的有关周期规定砍伐的。随着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的一些重要地段、重要区域要转化为生态林,但这个林是集体林权,有的已经农户承包了。如果简单地把商品林转化为生态林、公益林,可以说是剥夺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和收益,是不能这样做的。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福建这些年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目前看可行的路子,就是两个字“赎买”。用赎买的办法,赎买林农的商品林,然后转化为生态林,以政府赎买为主,同时筹集社会资金来赎买。有三种具体的模式和做法:

一是“赎买+生态补助”的模式。就是按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办法,每年给原来商品林的这些林农们一定的补偿金,年年给。这样政府有能力承担,因为不是一次性赎买,一次性赎买老实讲目前没有财力。这样既弥补了林农的经济损失,也加快了商品林转化为生态林的进度。

二是“赎买+合作经营”的模式。把赎买的资金转化为林业合作社的发展资本,不直接给到一家一户,或者给了一家一户之后,他们再组织林业合作社,作为这个合作社的资本金,把森林保护下来,通过这笔资本金,开拓新的生财门路、生产门路。

三是“赎买+改造提升”的模式。按商品林转化为生态林进行赎买的同时,政府再补贴林农一部分资金,用于改造提升林分结构、林下结构。福建原来有很多生态效益比较低的单树种的针叶林,需要按一定年份进行采伐、改造。林农要负责按照新林分、林下结构要求和改造要求补种新树种。这个新树种的生态效益会更高,比原来的单树种针叶林生态效益更好。这样政府补贴、林农改造,生态效益更好,这片森林的长期综合效益也更好,价值更高。

具体就是通过以上三种模式实现赎买,这样既不断扩大了生态林,同时也没有侵害、降低林农应有的权益,包括经济收益。胡凯红: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最后,请于伟国书记再讲几句。

欢迎大家到福建,福建是有福之地,到福建一定福气多多

于伟国:

我们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群众,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媒体记者,也包括你们所在的媒体单位。你们来就是关注我们、支持我们。今天,确实意犹未尽,今后大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继续采访我们,也欢迎你们到八闽大地走一走、看一看。我们正在推出“全福游、有全福”,你们去了不仅仅是一般的游客,还是记者,希望你们帮助我们发现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更多地了解在福建生活的、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八闽乡亲们,他们对美好生活还有哪些新的向往,我们在解决群众这种新的向往中哪些做得是对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哪些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意见、提出批评,我们会认真吸纳。

我刚才在现场努力地看大家,就是想记住大家的面孔。下次你们到福建去,争取不要递名片了,当然全体的我可能做不到,但是其中一部分是能够做到,见面就认识,我们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见过面,我们是老朋友了。欢迎大家到福建,福建是有福之地,到福建一定福气多多。谢谢大家。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于伟国书记、唐登杰省长和张志南常务副省长。谢谢各位。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陈玲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