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零距离|一包虾滑背后的“双园”故事
新华社福州/雅加达9月11日电 题:一包虾滑背后的“双园”故事
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占地约7万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中,制氧机不间断地工作,池里的虾苗已经一个半月大。
按照计划,这批虾养满4个月后,将被捞出放入装有冰块的纸箱中,送到位于三宝垄的加工厂进行清洗、剥壳、冷冻包装等粗加工处理,再装船运往中国福建福州。
养殖场负责人,今年66岁的印尼人乔尼·塞蒂亚万有近40年养虾经验。从2021年起,他同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在印尼的全资子公司合作养虾。
在距离约2000海里外的福建福州元洪码头,悠长的汽笛声中,装载有印尼水产品的船舶经过约20天的航程,缓缓靠泊福州港松下港区元洪作业区。
一箱箱、一袋袋漂洋过海的水产品,被吊臂稳稳吊起卸上岸、装车,运往附近的冷链物流基地和各大水产加工企业。
离码头几公里远的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一楼展厅的冻柜里,摆放着包装精美的鱼糜制品、虾饼、虾滑等产品。公司总经理林峥嵘说,来自印尼的南美白对虾经过搅拌、捶打等工序成为虾泥浆,再灌入三角包装袋里封口,送入速冻机速冻,Q弹的虾滑就制作好了。
8月28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工人在一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查看虾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对虾、金枪鱼、尖鱿……印尼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中国水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水产品原料。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生产部经理吴晓华带着工人将印尼尖鱿手工剥皮、去除内脏。另一加工区,操作员双手握住一大块金枪鱼腰肉,放上切割机,经过包装后,2厘米厚的金枪鱼片从工厂出发,销售到国内各地。
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子公司法人代表陈庆安说,企业在印尼建设渔业基地,在国内加工生产,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为印尼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与收入。“加工厂就近招收工人,目前有300多名印尼籍员工;此外,企业会从印尼当地渔民那里打包收购一些海产品,帮助当地渔民增加收入。”
8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工人在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公司的对虾加工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我原来就养3个池子的虾,现在管理两个养殖场一共70个池子,月收入翻了好几倍,而且很稳定。”塞蒂亚万告诉记者,一年半来自己累计供货约1200吨南美白对虾。
产业链“手牵手”实现“双赢”,得益于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
8月24日,在福建省福清市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工人在福清市兆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预制菜加工生产线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两国双园”是指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境内互设园区、联动发展的一种新型产能合作方式。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周清宁介绍,中印尼“两国双园”是以福建福州元洪投资区和印尼民丹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2021年1月,两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目前,中方园区已形成各类经贸合作项目45个,其中投资类项目27个、总投资554亿元,贸易类项目18个。
“两国双园”政策为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林峥嵘说,企业入驻园区可较为便捷地出海,很多审批事项可以“打包”由园区统一负责,无需单独申请,在清关过程中走“绿色通道”,通关最快只需要3天,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时间。
8月24日,在福建省福清市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工人在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的海鱼加工生产线上切割金枪鱼。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2022年9月,《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发布,海洋渔业作为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之一被写入规划。在元洪功能区,越来越多渔业企业“扬帆出海”。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与印尼三林集团合作,在印尼建设10个渔业基地;福建御冠食品有限公司计划在印尼注册成立国际贸易公司;福清市兆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计划在印尼投建第三期5000亩的养殖基地……
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驶入快车道。为更方便地将印尼水产品从码头运到公司冷冻库,元洪作业区今年开始新建两个泊位,建成后可接载冷链集装箱上岸。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庄瑞顺说,中印尼“两国双园”通过两国互设产业园,助力越来越多企业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十年来,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因“一带一路”而改变。
关注大时代,也关注普通人。7月24日起,新华社推出“一带一路·零距离”内外联动系列报道,聚焦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和事,通过国内与驻外分社记者联动报道,生动讲述“一带一路”十年书写的那些命运与共故事。
记者:庞梦霞、周义、汪奥娜、孙磊、徐钦、古鲁(报道员)、瓦扬(报道员)
编辑:董峻、徐曼、季晓庄、邓坚、任正来、郑雅宁、马晶、朱斯哲、霍亚文(实习)
配音:王帅龙
海报:施鳗珂 张子彧 刘琼
统筹:曾繁娟、胡隽欣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 民营经济 福建骄傲|长乐“心中有数”且“手中有术”(2023-09-12 08:07:49)
- 长乐罗联乡吴村卫生院旧址将打造成文创中心(2023-09-12 08:07:44)
- 顾不上台风可能带来的养殖损失 平潭小伙来榕捐献造血干细胞(2023-09-12 08:06:29)
- 福州:一场协调会 当面解难题(2023-09-12 07:32:17)
- 企业和个人因暴雨受灾可享多项税费支持政策(2023-09-12 07:31:24)
- 福建省直机关举办慈善关爱文明实践活动(2023-09-12 07:20:58)
- 福建省“单一窗口+出口信保”政策覆盖面扩大(2023-09-12 07:11:03)
- 福州预制菜民营企业抢“鲜”机(2023-09-11 17:53:47)
- 瀑布鹇影(2023-09-11 15:21:30)
- 高温“休假”天气不错 不过仍要注意分散性阵雨(2023-09-11 15:21:30)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