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风吹过的地方,都是歌
“最早的一件衣裳,最早的一片呼唤,最早的一个故乡,最早的一件往事,是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过所有的全部。”
——胡德夫《太平洋的风》(节选)
“中国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喜欢在海边走。
回到出生地台东的海边,他与儿时照顾自己的阿美人姆妈交谈时,太平洋的风吹到了脸上。
“孩子,这真是生命的风,好舒服。”姆妈的一番话让胡德夫泪流满面,他想起自己穿的第一件衣裳,就是太平洋的风。
1950年,胡德夫出生在距离台东市区七八十公里,曾为阿美人猎渔场的新港(后改名“成功镇”)。祖父赶了三天山路,来为他剪脐带,并把他带到海边,用太平洋的海水给他洗了人生第一个澡。
最初听到的声音是太平洋的风声,太平洋塑造了胡德夫的声音特质,“海洋布鲁斯”是独属于他的音乐风格。
“我从小听‘那鲁湾那咿呀哪呀厚咿呀厚嗨呀’这些东西,曲式、节奏跟布鲁斯蓝调很像。不同的是,布鲁斯蓝调唱的是美国黑人触及心底最深的伤痛;而生活在台湾岛山区少数民族部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用呼号、低吟的方式叙述生活与大自然。”
妈妈是排湾人,爸爸是卑南人,台东大武山的部落生活给胡德夫留下的是一段芬芳的记忆。
除了金灿灿的田野、高旷的天空、飞翔的鹰、溪水里的蜉蝣与小鱼、盛开的月桃花,妈妈也常会和他讲阿美人的故事、父亲酒后会唱起卑南人的歌、祖父也会带他唱排湾人口口相传的千年古谣……这些如同脐带般的羁绊,成为他的音乐启蒙。
走出大武山,到淡江、台北求学,牛背上的孩子长成了台大英文系学生。为了给父亲筹措治疗癌症的医药费,20岁的胡德夫一天打三份工。凭借着优越的音乐天赋,他成为了台北文艺青年云集的咖啡厅里的驻唱歌手。
“胡德夫,我听说你是卑南人,那你会唱卑南人的歌吗?”听众中,胸前挂着相机、身后背着画架,一身文艺气质的李双泽把胡德夫问住了。
胡德夫想起父亲哼唱过的旋律,即兴将三段歌词串起来,组合成后来名为《美丽的稻穗》的歌曲。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英文歌风行的台湾。
“我们几个臭皮匠在一起,想改变唱英文歌的现状,写点自己心里的话。”
胡德夫、李双泽、杨弦三位年轻人发起用中文“唱自己的歌”的民歌运动。
他们从中国诗歌和传统民谣汲取养分,创作《来甦·秋思》《乡愁四韵》《牛背上的孩子》等歌曲,为当时的乐坛带来一股清风,开启了台湾民歌的黄金时代。
挚友李双泽的意外溺水,民歌运动戛然而止。杨弦选择成为上班族,胡德夫为台湾少数民族权益奔走,至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沉淀了30多年,2005年,55岁的胡德夫带着他的第一张专辑《匆匆》回归。他浑厚宽广的嗓音中有种深沉的力量,其中有对大自然发自肺腑的爱恋,也有对人世沧桑的悲悯,专辑一上市就惊艳了整个华语音乐圈。
2006年,胡德夫来大陆开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天南海北的人云集而来。其中就有崔健、白岩松。
须发皆白的胡德夫坐在钢琴前,身体里的巨大“风箱”机能不减,发出浑厚的共鸣。台下的听众从歌声中听到山海的唱和,听出岁月与山河。
“我的很多台湾朋友都是从大陆来的,我知道他们思乡的心情。所以,我想替他们来看看。”
从2006年开始,胡德夫频繁来大陆,走遍祖国的大好山河,开演唱会、录制节目晚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结识了许多大陆友人。
“我来到大陆,发现眼前是一片更大的草原。希望通过我的歌,架起一座桥。”
循着李双泽离世前构思中的歌曲《一座大桥》里描绘的“两岸人民在桥上穿行往来,沟通问好”的场景,胡德夫行走在自己用音乐架设的“桥”上,用自己的方式与两岸人民沟通问好。
他期待如歌中所唱——“当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过真正的太平”。
- 编导手记 | 永无休止的波浪,纪念“海洋诗人”蔡其矫(2025-01-04 10:48:22)
- 《听见这片海》第十三集:《永无休止的波浪》(2025-01-04 10:40:13)
- 寻找蔡其矫的这片深蓝(2025-01-04 10:36:33)
- 汤养宗诗作《伟大的蓝色》,在这里成为现实(2025-01-03 16:44:44)
- 《听见这片海》第十一集:《温柔之诗》(2024-12-31 10:35:32)
- 福州籍作家冰心,这样表白故乡的海波(2024-12-31 10:33:54)
- 《听见这片海》第十集:《见字如面》(2024-12-30 09:40:36)
- 纸短情长,鸿雁两端,都是回家的呼唤(2024-12-30 09:38:57)
- 且听风吟(2024-12-29 10:47:12)
- 《听见这片海》第八集:《海边的童话》(2024-12-28 13:29:55)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