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鱼儿将他们托起,他们为此写下了诗
“想把山和水和盘托出,我只是一介傲慢的渔夫,海边长成的假书生,让海和波浪知道心事。”
——沈舜欣《尸骨十三行》(节选)
“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隅于福建漳州东山岛东南突出部、东海和南海交汇处的澳角村,三面临海。
在很长很长一段岁月里,出海打渔是澳角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沈舜欣就是海生浪长的渔家后生。
产业单一,收益难测。曾经的澳角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生存是澳角村人首先要考虑的。
1989年,初中一毕业,沈舜欣就从重病的父亲手中接过了桨。面对茫然未知的大海,他不是不害怕;对于求学,对于写诗,他的心里还燃烧着渴望。但为了家计,他只能选择早早担上重担。
“孩儿我呀没有任何怨言,尽管航程艰险而无终止,尽管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因为我是海生浪长的渔家后代,懂得这是生命中最伟大最甜蜜的负荷。”
——《渔荷》(节选)(沈舜欣作于1990年)
海上生活,远比他想象的更艰苦。首先,能不能待得住就是个巨大的挑战。年少的沈舜欣曾跪在船头,虔诚许愿:让自己十年之内“不晕船”。
为了身后的家人,艰险漂泊的赶海生活,沈舜欣坚持下来了。在大风大浪的洗礼中,他成长为彼时东山最年轻的船长。
出海的时候,沈舜欣也不会忘了诗。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一想到好词句,沈舜欣就会马上记下。那些流于笔端的诗句,可以说是澳角渔民海上生活的倒影。
抬头仰望的星辰,赶海人的躁动,于风浪中搏生路……字里行间,他对生活的渴望与超越奔涌而出。
“骨骼生长的方式,在一场风暴后重新焊接,而我扶着残体,一次又一次试图接近渔夫的真相。”
——沈舜欣《尸骨十三行》(节选)
历经风浪的沈船长再回到岸上后,澳角村也经历时代的“重新焊接”。在《听见这片海》中,澳角已崭新之姿亮相——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微商和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最美渔村”。
沈舜欣和与他有着同样经历的澳角诗人们,终于可以从浪涛里抽身,可以聚在一起论诗了。
“大海给了我讨生活的源泉,也让我捕捞出诗意。”许海钦,第一代澳角诗人中的一员,将诗歌视作生命灯塔。
2005年,他集结了包括沈舜欣在内的18位渔村诗人,成立了“渔家诗社”。上至八旬老人,下到稚童,大家拿起笔,写下澳角生活,抒发他们对家乡和大海的深深眷恋。
几年后,澳角小学成立“小海燕”诗社,“渔家诗社”的成员自愿担起了孩子们的校外辅导老师,护育诗歌的种子茁壮成长。
“我在树上看见了,海上的风是蓝色的吗?海上的风是什么味道?我用手捏住了风。”
——《我用手捏住了风》林灿泽(9岁)
不用去远方,家门口的这片海就是他们的远方。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2024-12-26 11:24:26)
- 她们自成颂歌,一路生花(2024-12-25 09:42:38)
- 煮海熬波,是千年的沉淀与传承(2024-12-24 10:49:10)
- 盐让人在大海面前,获得了尊严(2024-12-24 10:36:00)
- 《听见这片海》第四集:《蓝土地》(2024-12-24 10:28:34)
- 听见这片海 | 被福建10后小诗人们写的诗治愈到了(2024-12-22 10:01:59)
- 听见这片海 |《大海边的小诗人》(2024-12-22 09:56:18)
- 福建的海啊,10后为你写的诗,你听见了吧!(2024-12-22 09:47:31)
- 16集海洋文化系列短视频《听见这片海》今天开播(2024-12-20 17:47:21)
- 陈鲁豫:这片海,我读给你听(2024-12-18 16:09:32)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