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代表建言|厚植人才“第一资源” 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2023-01-13 10:06:46来源:福建日报

代表建言|厚植人才“第一资源” 激发创新“第一动力”11日,人大代表们在分组审议中认真听取发言。记者 吴恩儿 摄

过去五年,我省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创新创业创造蔚然成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仍然在于科技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的一年,如何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打造创新福建?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代表们纷纷表示,要将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引领作为引擎,点燃创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几年,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半导体产业生产成本不断垫高、人才不断欠缺。传统产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新兴产业如何在世界立足?

“要聚焦前沿创新,搭建一流人才梯队。”省人大代表、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科闯深有体会。作为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龙头企业,三安光电着力打造“人才工程”和“人心工程”,网罗全球半导体照明和集成电路行业的顶尖技术人才,组建了一支稳定高效的人才团队。2021年,公司LED芯片产能名列全球前三、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持续搭建国际顶尖的人才梯队并非易事,林科闯建议,通过建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研究院,搭建更多创新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越的硬件条件;完善校企联动机制,搭建国内外一流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桥梁,助力引进和培养具备高素质专业背景的技术研发及应用人才;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发展目标,积极搭建与国际行业顶级专家的交流与学习平台。

科教兴省,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代表对此进行热议。

“我省在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有可为。”省人大代表、三明学院院长王乾廷认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面向地方、服务产业,科研队伍在技术产品研发、工程项目实施上有长处,但也存在对产业前沿理解不足难以对准把握创新需求方向、科研平台不高难以承担重大攻关项目、创新团队结构不全难以实施有效的成果转化等问题。

因此,他建议,支持应用型高校集中力量建设面向产业的科研平台,鼓励其长期瞄准某个产业领域,深入扎实地开展工程科技开发应用,加大对产品技术开发的比重要求,实行稳定的滚动性的周期支持;支持应用型高校建立涵盖跨产业、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其既能够消化吸收基础研究的科学成果,又能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企业中,完善成果导向的分配机制和成果应用成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应用型高校与其驻地的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紧密学校与当地政府、产业的实质合作。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人工智能(AI)有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在省人大代表、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辉看来,我省智慧教育发展条件好、潜力大,应以发展“AI+教育”为抓手,打造“AI+行业”示范应用场景,助力教育服务经济发展。

郑辉建议,依托较为成熟的数字教育产业集聚区培育“AI+教育”龙头企业,开展面向老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从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单独划拨一部分用于“AI+教育”产业孵化,解决中小企业与创业团队的资金难题。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代表们认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省人大代表、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杨冰在调研中发现,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但还存在中高端人才引留难等瓶颈,由于这类企业规模较小,人才易被大企业挖走,队伍不稳定。

“应做深专精特新企业人才‘蓄水池’。”杨冰建议,政府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需求构建人才链,谋划创建更多创新平台,实施更多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项目,实现“人才带项目、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开设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有专利、专有技术,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引进人才,放宽学历、毕业院校等限制,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范围。(记者 李珂 朱子微)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