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全国首个规模化菌草微生物农业生产系统在南平落地

2022-12-15 11:13:39来源:福建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鱼被养在巨型“罐头”内,成群的鸡、鸭、牛、羊睡在“沙发床”(发酵床)上,大棚内养殖着如此多的家禽家畜,却几乎闻不到异味……

近日,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的“菌草家园”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正式落地,前来交流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个“菌草家园”是全国首个规模化菌草微生物农业生产系统。

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出,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成为脱贫致富的“幸福草”。福建可谓是世界菌草之乡。“幸福草”造福世界,如何助力家乡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今,菌草技术回到福建,以绿色低碳、生态可循环的理念,以产业综合体的形式,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绿色循环的秘诀

在人们印象中,菌草技术主要用于种植菌菇、防风固沙等。但近日在南平市延平区落地的全国首个规模化菌草微生物农业生产系统——“菌草家园”,却令人大开眼界。

在这片20亩的光伏大棚内,有果蔬智能化栽培区、微生物水料高密度养鱼区、禽畜智能化养殖区等,光伏提供了生产过程全部电力需求。

养殖区内,鸡、鸭、牛、羊自由活动,但几乎没有臭味。

“这得益于周边种着约300亩的巨菌草。这些巨菌草,为综合生产系统提供饲料、垫料、基质、肥料、益生菌等。”省农科院国家菌剂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波博士介绍,养殖不臭的秘诀,在于养殖区铺设的菌草发酵床及益生菌引水系统。

普通畜禽养殖的臭味主要来自粪污,但在这里,禽畜脚下铺设了菌草发酵床,粪便在24小时内经微生物分解完毕,从源头消除臭味。

不仅如此,混养的鸡鸭等居然还不得病。菌草养殖展现出绿色健康的巨大优势——发酵床上产生的大量益生菌,可以抑制畜禽病原,提高抗病免疫力,养殖不需要用抗生素,让畜禽在这里健康生长,可大大提高肉类品质。

绿色循环,是综合体的另一大亮点。与禽畜养殖区相邻,在“菌草家园”微生物水料高密度养鱼区,40个直径6米、外形酷似“罐头”的帆布鱼池整齐排列。

“养鱼、养禽畜、种西红柿,虽然在不同分区,却是一个以菌草为中心的循环。”刘波向记者介绍了这一精妙的循环过程:菌草饲料、饵料和益生菌等,让禽畜和鱼可以健康成长;养鱼的“罐头”底部,设有鱼“马桶”,鱼粪便被收集到“马桶”后,又输送到发酵罐发酵,处理后可成为西红柿基质栽培的液体菌肥;禽畜的粪便和菌草混合发酵后,形成优质生物肥料,可以反哺菌草、果蔬的种植。

让菌草更好造福家乡

菌草的故事,由来已久。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开始利用闽西闽北漫山遍野的芒萁等野草进行“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986年10月,获得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成为扶贫致富的“闽宁草”。此后,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培训国际学员上万人。如今,菌草技术早从最初的种菇,拓展到提供菌草饲料、防风固沙、生态治理、生物质能源与纤维材料开发等领域。

菌草技术,为世界各地脱贫致富作出贡献,被称为“幸福草”。如今菌草理念、技术越来越先进,如何回到福建、造福家乡,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给菌草在福建安个“家”!

2021年,在林占熺带着的技术、企业等团队多次考察、对接后,“菌草家园”项目落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结合菌草适应性高、不惧水淹的特性,将村内闲置低洼土地“变废为宝”,充分利用。

“菌草家园项目是低碳、绿色、生态可循环的新型农业模式,为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延平区委主要领导说。

此次菌草“回家”,带来的是一整条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链。记者看到,“菌草家园”配有智能温室、喷淋降温设施、风机水帘设施、天窗通风装备以及高端物联网智能化控制系统。园区中还配备了菌草产品饲料、饵料、垫料、基质等加工厂,还有综合生产系统总控中心。一条自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种养资源的就地供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菌草技术的产业链,可以发挥出菌草和微生物农业的优势,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循环体。”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平山说,“菌草家园”勾连起多元化运用场景,将以往复杂难控的农业生产转变为标准化农业产业系统,以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化。

先行示范助力乡村振兴

迎来了“幸福草”,延平区在大横镇建起了“国家菌草助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探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路子。

目前,延平正与省农科院等紧密对接,打造菌草小镇综合示范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开展规模化高效种植,不断延伸以草代粮、以草代木、水肥菌一体化的新型观光农业等菌草产业链,助推富民强村。

虽已年近八旬,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时刻牵挂着“菌草家园”的探索和发展,多次奔赴基地指导菌草产业发展方向,并开设培训班,培训菌草技术人员。

在政府、科学家和企业的合力探索下,“菌草家园”展现出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

“这个由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农科院联合打造的菌草微生物农业综合生产系统,可节地50%、节能60%、节工70%、节水80%。”刘平山说。

以“罐头”养鱼为例。“这里一个‘罐头’鱼池相当于一亩鱼塘养鱼量!”刘波说,每个鱼池有40立方米水,可以养3000尾加州鲈鱼,产量可达1500千克。而这40个“罐头”,总共占地仅3.5亩,鱼总产量可达70吨,产值超过200万元。

而种植区的西红柿,有了菌草基质、鱼粪菌肥及微生物菌剂的培养,亩产可达10吨。

菌草技术的带动效益还不止于此。据悉,“菌草家园”这一模式易复制,政府、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定位和需求,选择产业“自定义安装包”,企业不仅能输出技术、原料、饲料和种苗等生产资料,还能为创业农民提供贷款担保。“这样的话,可以让没有资本的农民,也能够在我们的帮助支持下,实现共同致富。”刘平山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菌草技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期关心和推动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以及在福建农林大学的长期支持下,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国际社会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林占熺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接下来,将继续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脚踏实地,加速推动菌草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继续努力奋斗。(记者 刘见闻 刘益清 吴旭涛 见习记者 姚雨欣 通讯员 詹国兵)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