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福建:把技术成果“种在”田间

2022-11-29 09:27:19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把技术成果“种在”田间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老师(左)与企业技术专家进行种质资源田间考证。李珂 摄

福建:把技术成果“种在”田间林文雄(右)和当地水稻种植大户查看再生稻头季稻稻桩收割碾压情况。谢粤斌 摄

福建:把技术成果“种在”田间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老师探讨青梗菜花期发育特征变化。李珂 摄

核心提示

11月,稻收时节,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科技小院再生稻示范基地机器轰鸣,收割机将金灿灿的稻穗收割入仓。经专家组测产验收,该基地再生季稻亩产达到423.1公斤,加上头季稻776.59公斤,再生稻亩产总量达1199.69公斤,连续两年成功实现亩产超“吨粮”目标。

眼前的丰收景象,和几年前形成鲜明对比,那时,申明村再生稻两季亩产量达800公斤后增产乏力,使上了不少农机、扩大种植面积,还是年年亏。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申明村,也发生在全省30多个科技小院进驻的村庄里。2019年以来,我省着力建设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积累了可推广的创建经验,围绕水稻、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了四批33家科技小院。截至9月底,我省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依托科技小院,一大批农学专家和研究生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对接,逐步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大片”。

小院建在田野里

浦城是福建产粮大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均为全省第一。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种植方式和品种,种粮效益低,优质米少。

2020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在参加省科协“闽江科学传播学者浦城行”活动中,发现浦城县的再生稻种植从品种、产量到种植技术,都存在问题。

这次活动,林文雄前往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兆武的种粮基地考察。“年年种年年亏,您看产量怎么上去?”陈兆武对林文雄诉说苦恼。

“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不善,导致产量不高不稳……找块实验田,示范推广新技术,产量自然就会上去。”这是林文雄最初的想法,他也在期待让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把实验室建在田野上,造福农民。

田里的再生稻种植需要新技术,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则需要进一步应用,如何将两者对接在一起?“省科协等部门建设的科技小院,正是引进专家团队、服务基层产业发展的平台。我们找林文雄教授商谈,希望他带领团队在这里建设科技小院,长期指导帮助我们。”时任浦城县科协主席的刘金玉说。

由此,一个专门推广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平台——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应运而生。“学生在这,技术在这,成果也在这转化,既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林文雄说。

“我们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科技和人力资源送到一线。”省农技协理事长吴瑞建介绍,福建科技小院由省科协牵头,联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当地政府、涉农学会等单位,共同建立在乡村的科技服务平台,通过组织高校研究生长期驻扎和专家团队驻点,助力“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

2021年,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落址申明村,以福建山农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林文雄担任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带9名研究生驻扎小院。

“机械化生产再生稻虽然节本增效优势明显,但产量一直难以突破。”林文雄说,限制机收再生稻产量提升的因素有三个,即适宜机收的强再生力品种少、再生季腋芽萌发率低、机收碾压减产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把产量提上去?

“机收再生稻发展初期的产量低,症结在于水稻收割机行走履带碾压面积大,稻桩腋芽被严重破坏,对稻桩碾压破坏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不重视后期水分管理,才导致积水、机收下沉碾压。”小院团队深入田间,指出农户的种植误区,并开出“妙方”:在头季稻后期适当断水“烤田”,使收割前稻田土壤水分适度干旱,采用低留桩机械收割作业的方法,以减轻收割机碾压稻桩的损害程度……

正是科技小院,让陈兆武的“种田梦”有了更强的科技支撑。2021年开始,他陆续从农民手中转包了3200亩农田,在小院团队的指导下,优选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甬优1540”再生稻品种种植,同年,再生稻就迎来了丰收。

“我们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的栽培技术,让农户每亩增收稻谷200~250公斤,纯收入增加500~600元。”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责任专家陈鸿飞博士说。目前,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同时负责对浦城石陂、临江镇近6000亩再生稻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促进全县乃至全省、华东南地区再生稻生产全面提质增效。

育出产业“金种子”

太阳还没升起,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西村的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里,福建农林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已经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里忙活开了。

在大棚实验室,几名研究生正埋头做实验。“这是在做青梗菜品种耐热性试验,每天不同时段来察看耐热的峰波。”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入驻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钟凤林教授说。

青梗菜是小白菜的一种。“市场上青梗菜的优质种源多依赖进口。”钟凤林说,随着人们对蔬菜品种需求的日益增加,优异种质资源缺乏成为制约福建省乃至国家培育优良蔬菜品种的重要因素。

2010年起,福建农林大学林义章等教师带领研究生,联合国家青梗菜良种重大科研联合体秘书长单位——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种质优化科研工作。

2019年6月,以金品农业科技为依托的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成立,福建省科协、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技协、福州市科协、闽侯县科协和中国农业大学为共建单位,它成为我省首批成立的5家科技小院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建立在青梗菜产业上的科技小院。目前,科技小院入驻12位专家、8名研究生。

针对我国青梗菜耐热品种匮乏、病害猖獗、产品单一等问题,小院团队展开了一场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攻坚。

“团队通过分析耐热和热敏感小白菜品种,明确耐热基因功能,并建立了以小白菜叶片生长与抗逆生理为主要特征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亲本选择效率提高4~6倍,育种周期缩短了3~4年。”钟凤林说。目前,福建的耐热青梗菜品种占到全国市场的30%。

“在科技小院,我们扎根生产一线,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难点、痛点开展研发。”钟凤林说,科技小院通过青梗菜种质资源搜集、创新、鉴定、选育,使青梗菜一年可繁殖2~3代,大大加快育种进程。

“我们农技人员有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基础,这些研究生有理论基础再加上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金品农业科技董事长林晓说,目前,全国杂交系列青梗菜种子近三成来自金品农业,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打破了以往杂交青梗菜种子由日本垄断的局面。

“金种子”也让农户腰包鼓起来。“基地面积100多亩,通过种植金品农业研发的耐热、耐湿品种,每亩年增收节支2000多元。”闽侯一家青梗菜种植基地的农户邓小洪说。

目前,科技小院有育种基地100多亩,繁育基地6000亩,获得14个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授权。同时,已累计搜集整理了青梗菜种质资源2000多份,从中发掘了一批含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优异基因资源和有利等位基因的新种质。

到土地上“种”人才

“大爷,稻田土壤水分要适度干旱,机收走回字形,这样轨迹可减少对稻桩碾压,保证再生稻腋芽活力。”福建农林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院长谢粤斌对农户说。

去年4月,谢粤斌来到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入驻时间长达300多天。他白天或走访农户、观察再生稻生长,或解答农民疑问,指导农民水肥调控、病虫草害防控,晚上则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在学校和书本上学的知识,和走进田间的实操还是有区别。”谢粤斌说,到了小院,他切身了解到水稻生产全过程,记录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老师专家,找到解决办法,再把解决办法反馈给农户。

“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既解决了农户的生产问题,也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技能。”谢粤斌说,今年他参与发表了3篇SCI论文。

“与常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相比,科技小院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生常入驻,高校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可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翁伯琦说。

闽侯青梗菜科技小院院长蒋鹏曾就职金品农业公司,现在在福建农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工作时接触到小院,发现这里的师生科研知识丰富,在实践操作上以及创新思维上都有过人之处,这也让我感到自身知识体系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造。”蒋鹏说。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翁伯琦认为,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为农村带来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师生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农民可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记者 李珂)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