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平潭海底的真宝贝!
近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在岚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东南沿海水下考古工作翻开新的一页。
平潭海域是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地区。几百年前的元代,一艘满载着龙泉窑瓷器的贸易商船在运往海外的途中,在平潭大练岛、小练岛之间海域沉没。2006年至2007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省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多家部门单位组成一支水下考古调查队,潜入碧海,开展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触摸这段沉睡的历史……
《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是一本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书中一张张当时珍贵的考古发掘工作照片和精美的文物图片,揭开了这段隐藏于水下海丝的历史。
本期,记者带领读者回顾2006年至2007年期间开展的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现,回溯当时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探析这些深藏在平潭水下的“真宝贝”。
首次发现
打捞数百年沉睡历史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羊泽林连续两年参加大练岛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是当时队里的主要成员之一,也负责执笔《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中第一至三章的内容。
据羊泽林回忆,2006年6月,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从福州连江开始,先后在连江定海湾海域、平潭海坛海峡海域、莆田湄洲湾海域等开展调查。
2006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平潭海域调查
2006年9月上旬,在莆田湄洲湾调查期间,水下考古调查队得到信息:有盗捞者在平潭大练岛附近海域进行盗捞,并发现沉船。同年9月9日,水下考古调查队迅速组织部分队员前往大练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由于当时所聘请的向导只是听说过沉船遗址的大概地点,没有到过沉船遗址现场,水下考古调查队的声呐等物探设备亦来不及运达,给此次水下考古调查带来一定困难。
“这处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位于平潭县大练岛的西部海域,东距大练岛约300米,西北面为小练岛。”羊泽林在书中记录,第一次发现时,沉船遗址被盗捞时遭到破坏,部分船体露出海床表面,经过初步水下考古清理,沉船船体的北侧船体略高,向南倾斜、埋于海床中,呈西北至东南走向。
水下考古调查队赶到大练岛海域后,首先由向导在船上指认沉船遗址可能的大致水域范围,随后派一组水下考古队员下水探摸,了解海域情况,但未发现任何遗迹、遗物。
水下考古队员入水
经过三组水下考古队员几次下水调查搜索,首先在海床表面发现一些散落的遗物——瓷器残片,接着在周围扩大范围进行搜索。经过前后四天的探摸,发现了部分露出海床表面的船体残骸,以及周围散落着的大量瓷器残片和几个大小不等的盗坑,还在沉船的船舱中发现了部分成摞堆积的器物。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水下考古队员对沉船遗址的表面进行清理测绘,并采集部分遗物标本。水下考古调查结束后,水下考古调查队将该沉船遗址的情况具文上报福建省、福州市和国家的文物管理及相关部门,并雇人、租船进行临时看守保护。
二度入海
开展抢救性水下考古
2007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吉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文博、考古单位联合组成“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队”,对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
2007年,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队部分队员合影
据羊泽林记录,当时已进入深秋时节。这期间,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较低,东北风肆虐,平时海上风力均在五级以上。再加上沉船遗址位于大练、小练二岛之间的航道一侧,水流较急,浪挟风势,经常会扑上甲板。
“更大的困难在于,从2006年第一次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已有一年时间,沉船遗址又遭到了盗捞破坏,海床表面散落大量的瓷器残片和船体残骸。这些都对水下考古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羊泽林说。
据了解,当时,水下考古队根据天气、海域情况和沉船遗址保存状况制订了周密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方案。水下考古发掘前,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水下考古队员采集出水沉船遗物
队员们对沉船遗址表面进行清理和测绘,将海床表面所有散落的沉船遗物全部采集出水。通过GPS(卫星定位仪)定位,在沉船遗址上布设了一条探沟,利用高压水枪和抽沙设备找到船体……
在水下考古清理过程中,队员们随时做好绘图和摄影记录工作。发掘结束后,又用声呐等物探设备对遗址周边海域进行探测……
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位置
经过近二十余天艰苦工作,水下考古队员们对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的残存遗迹、遗物进行了全面的水下考古发掘与采集,这艘深藏于海底几百年的元代贸易船上的珍贵龙泉窑瓷器等宝贝,被一件件带上了岸,古代海丝遗珍重现……
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最终安全、顺利完成后,部分队员转人水下考古调查、发掘资料的整理、出水文物的保护以及水下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
海底宝贝
见证龙泉窑瓷器远销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船体残骸,存有部分船底板、舷板、隔舱板、陶罐等,最值得一提是,发掘出水了一批龙泉窑青釉瓷器,共计有603件。
器类有大盘、盘、洗、碗、小罐等,器物形制多样,其胎质细腻,釉面莹润,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纹样丰富,多为花卉纹、鱼纹等。
青瓷小罐
这批青釉瓷器制作精美,特征鲜明,是典型的元代龙泉窑产品,不少器物还与韩国新安沉船出水龙泉窑青瓷相似。大练岛沉船是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以后发现的又一处元代沉船遗址,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经考古调查研究,此次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大量龙泉窑瓷器具有船货性质,应该是当时一艘主要运输龙泉窑瓷器的民间货船。”当时参与考古调查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说,龙泉窑青瓷在北宋时期就已开始外销,南宋到元代期间是龙泉窑瓷器外销的鼎盛时期。根据海外遗存发现的大量龙泉窑青瓷的情况来看,龙泉窑瓷器应是当时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
青瓷大盘
此次水下考古还得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和日本知名考古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龙泉窑瓷器外销这一现象,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研究发现,龙泉窑青瓷向海外的输出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各地遗址出土的中国输出瓷器可知,龙泉窑青瓷不仅从南宋时期大量销往海外,且在同时期的中国输出瓷器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时,龙泉窑青瓷还是迄今所知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就越南、泰国和波斯等国的瓷器生产历史看,仿烧中国的龙泉窑青瓷,也是这些国家早期瓷器生产的主要成果之一。
根据《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记载,从东南亚以及西亚、东非等地区(大部分是通过东南亚中转的)发现的大量龙泉窑青釉瓷器,可以看出当年大练沉船装载的龙泉窑瓷器远销的目的地。
步履不停
继续发掘海底“真宝贝”
据了解,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福建沿海海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成了我国最早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区域之一。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威介绍,平潭海域是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地区,这里地处海坛海峡南北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重要水域,且暗礁林立,海况复杂,因而这片海域遗留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人员观察出水铁器脱盐情况
此次抢救性考古调查与科学发掘,既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水下文化遗产,又基本摸清了水下家底。
水下考古学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考古的延伸。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在书中序言写道:“由于特定的水下埋藏环境,水下文物往往与水底地形地貌及其生物或遗骸胶着在一起,较陆地田野考古规程要复杂得多。水下考古工作的艰辛程度远远超过陆地发掘。水下考古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付出较陆地考古十倍、百倍的艰辛。”
元代青瓷小罐
张威表示,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是近年我国又一项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这也是在福建沿海海域继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东山冬古湾清初沉船和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之后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为研究元代造船技术、陶瓷贸易和海外交通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张威说。
人物简介
羊泽林,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参加和主持东山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考古发掘、平潭“碗礁1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等近百项田野、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项目,还参与福建省大部分窑址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2016年主持发掘的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编有《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1989-2010)》《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武夷山古窑址》等6部考古报告,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60余篇学术报告和论文。
- 晋江金交椅山窑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22-06-22 15:43:43)
- 泉州多项考古发现填补国内空白!(2022-06-21 15:37:35)
- 四川盐源县发现1100余座商代至西汉墓葬(2022-06-19 11:20:59)
- 两基地在平潭揭牌,福建水下考古开启新篇章!(2022-06-16 15:31:33)
- 探秘闽侯县廷坪乡的“白银时代”(2022-06-16 09:49:02)
- 考古队确认三星堆祭祀坑年代 3、4、7、8号坑为商代晚期(2022-06-13 10:07:03)
- 福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大成效显(2022-06-13 07:49:08)
- 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发掘工作过半,又有新出土文物(2022-06-12 18:34:06)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市民赏非遗体验考古(2022-06-12 08:18:39)
- 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邀你看考古展参与文物鉴赏(2022-06-10 08: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