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肖世波:把匠心写在海洋之上

2022-06-13 16:22:55来源:工人日报

从港珠澳大桥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国工程建设者肖世波扎根基层——

把匠心写在海洋之上

从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唇齿更相依”的美景实现,到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打破“建桥禁区”,再到在平潭外海树起的座座风电风车……20余年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肖世波扎根基层、扑在现场,用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奔赴高山深海,把朴素的匠心写在海洋之上。

初涉海洋

2013年,肖世波工作的第10年,他被调至港珠澳大桥担任常务副经理,由此开启了与海洋的不解之缘。

初到项目部,虽然早已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难度,但他还是被眼前珠江最大喇叭形河口湾的宽阔水域所震撼。

为了尽快完成围堰施工,肖世波未雨绸缪,思考如何提高钢围堰在深海中的下放效率,他白天在现场盯控,晚上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图纸、优化方案。

就在大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之时,已经拼装好的钢围堰却在夜晚被汹涌的海浪打散了,前期的努力付之东流,这给了肖世波团队沉重一击。

他立刻组织团队成员在距离港珠澳口岸人工岛较近的墩位召开现场会。简短几句话捋清工作思路,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新考验接踵而至,围堰拆除时,沉在水中重达上千吨的钢围堰在海水强大外压下,拆除过程十分缓慢。“如何把外压转化为内压?”肖世波望着海面再次陷入沉思。

他尝试在海水涨潮时将围堰锁口打开,让海水灌满围堰再重新关闭锁口,在落潮时,利用内压大于外压,快速拆除围堰,单个围堰拆除时间由30天缩短至5天。

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整个团队将围堰施工周期从第一轮的104天,优化到最后一轮的42天,创造了深海施工新速度。

深耕海洋

风大、浪高、流急、岩硬,波浪力是长江等内河的10倍以上,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超300天,台风每年平均6次~7次……平潭海峡所在的台湾海峡,与好望角、百慕大三角并称为世界三大风暴海域,被称为“建桥禁区”。这里也是肖世波负责的第二个海上项目——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所在地。

众所周知,桥梁施工难点之一就是水下施工,更何况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20座桥墩位于20种不同地质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最具挑战的是Z03号墩,位于40米的深水区,18根平均桩长62.3米、直径4.5米的钻孔桩,是施工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Z03号墩开始施工的前半个月,钻头折断、护筒劈裂卷曲等情况频频出现,钻孔进度十分缓慢。为调整施工方案,肖世波带领技术团队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制定模拟方案,开启头脑风暴模式,即使在餐厅就餐时大家也在讨论方案。

为了将前期耽误的工期赶回来,肖世波和钻孔桩施工人员一起住在了船上,他们克服船上湿气造成的身体疼痛,每日穿着湿衣服投入工作,最终圆满完成桩基施工任务。

在他带领下,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项目部不仅优质高效履约,也收获了硕果累累:项目部先后获省部级或国家一级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专利授权105项,研发创新技术14项……

项目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安全示范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并出版专著《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造关键技术》。

与海为伴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工作结束后,肖世波又接到了新任务——负责位于平潭外海的长乐风电项目的施工管理,这是我国第一个“双四十”(离岸40km,水深40m)海上风电项目,也被业内视为全国最具挑战的风电项目之一。

2020年,长乐海上风电项目面临“抢装潮”和疫情的双重压力,船机资源极度紧缺,大小设备一机难求。一旦缺少机械设备,风机安装也将停滞,给项目按时履约带来极大挑战。

为了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肖世波踏上寻求机械资源的奔波路程,一周内最多接打过1000余个电话,14天内往返20余座城市。凭着这股拼搏的劲头,在遭遇无数次闭门羹后,他的诚意打动了船机租赁方,在众多竞争者中赢得核心装备,那段时间,他的头发成片地变白了。

“我好几次都梦到船机停满了施工现场,但醒来后发现只是一场梦,我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美梦成真。”肖世波回忆说。

至今,肖世波所在的风电团队已累计中标海上风电项目22个,金额高达135亿。所有项目投入运营后,年发电量超37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超112万吨。(记者 张翀 通讯员 肖鹏飞 邓曼青)

《工人日报》(2022年06月13日 05版)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