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泉州:造优营商环境 便民惠企“再提速”

2022-06-09 10:04:33来源:泉州晚报

泉州:造优营商环境 便民惠企“再提速”国家税务总局惠安县税务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向纳税人介绍2022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张九强 摄)

“疫情期间,通过‘亲清家园’,稳岗稳就业和用电等方面的政策补贴两天内就到账,太赞了!”力达机电有限公司外联部负责人李小东日前点赞的,是泉州台商投资区“亲清家园”平台疫情期间不断档的高效服务。

惠企政策“真金白银”第一时间进入企业“口袋”,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在泉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一段时间来,泉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贯彻落实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实施市委“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的重要抓手,积极学习对标先进,全力打通行政审批便捷直达落地“最先一公里”、解决企业办事痛点堵点“中间一公里”、政策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打造“审批更少、服务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的一流营商环境,让人才安居乐业、企业安心创业。 

急企业所急

政策发力提振发展信心

“这笔留抵退税款不仅为我们企业缓解了资金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在洛江,福建泉能吊装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华东表示,税务部门仅用1天时间就走完留抵退税审批流程,目前190万元留抵退税款已到账,为企业抢抓生产带来了资金“活水”。

无独有偶,在晋江经济开发区的某卫生用品企业,今年4月,企业负责人何先生在收到600万元纾困贷款后由衷感谢。原来,受疫情影响,何先生经营的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相关部门主动引导企业到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申请纾困贷款。通过“金服云”平台发布纾困融资需求,当天何先生即收到晋江农商行为其发放的纾困贷款600万元。

优化营商环境,要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

今年3月中旬,泉州市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4月21日起,泉州市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发展。为了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各级惠企纾困政策的指引下,我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频频送来“及时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继3月31日出台《泉州市全力抗疫助企保民生促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后,随着泉州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泉州在持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分区分类分时,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出台了援企稳岗促就业“10条措施”、助力工业企业纾困稳产“8条措施”、推广纾困贷批量担保业务模式“7条措施”等诸多政策,并推动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落地,通过多措并举,助推企业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恢复生产。

一系列惠企纾困措施不仅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也有力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稳市场主体 精准服务推动稳工稳产

优化营商环境、稳住市场主体,是新形势下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

在工厂车间、小微企业、办事大厅、商铺门店,围绕各市场主体健康平稳发展,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发力,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优质服务。

力保重点企业不停产,在泉港,精准划分“无疫园区”“无疫工厂”,为重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上门采集核酸,为重点企业货运车辆司机设置专属核酸检测“暖心便利站”。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泉港成立企业服务专班,推动全区工业规上企业及限上商贸企业复工率迅速达到100%。

疫情期间,石狮在落实上级政策措施的同时,叠加出台9条补充措施精准扶持工业企业,同时组建重点项目、工业生产、商务发展等7个联系服务工作小组,抽调79名市管干部组成10支工作队下沉到508家重点企业,深入开展“进千企、抓防疫、促发展”专项行动,扁平化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用工、订单等问题。

在商务领域,针对部分企业提出的进口货物在厦门港超期滞留费用问题,市商务局及时向上协调,减免泉州外贸企业在厦门港集装箱库场使用费。协调DHL等商业快递恢复运行,化解国际贸易结算单证传递受阻问题。推动中欧班列、海上巴士、水水中转常态化开行,疏解运输困难。

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后,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实体办事大厅设立市场监管行政审批、不动产登记、投资建设项目审批企业复工复产三大专窗,在涉企高频事项实施“一站式”审批服务,努力让复工复产企业“最多跑一次”或者“一次不用跑”,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好”……

一个个暖心优质服务,是泉州市深化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稳市场主体,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写照。一段时间来,泉州市深入开展“一企一策促发展”活动,瞄准企业需求优化政策供给,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企一策促发展”活动包含三项内容,即深入开展“领导到一线、局长走基层、干部下车间”,开展“局长走基层、进企业”,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形成千名领导挂企业、万名干部帮万企的浓厚氛围。

精准服务让市场主体活力不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市场主体持续活跃增长,截至4月底,全市共有市场主体1320638户,继续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同比上升8.58%。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