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印发《指南》 明确鉴别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依据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高凯)中国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如何鉴别学科类校外培训项目进行了明确。
《指南》强调分类鉴别工作要坚持从严规范,严格按照中央精神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属地行政管理责任,明晰界线、从严要求、规范程序,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坚持科学严谨,充分依靠专家力量,综合培训项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客观、公正、独立的专业鉴别意见,确保科学与严谨;要坚持统筹协调,加强主管部门之间横向配合、地区之间协同推进,坚持“一盘棋”,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低洼区”“空白区”“矛盾区”。
《指南》明确了鉴别依据,即要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对培训项目进行综合考量,如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是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四是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指南》强调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根据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非学科类培训主管部门,提供有关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建立专家鉴别制度。各地要组建专家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综合研判,得出鉴别意见。鉴别专家组应包括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等方面专家,且相关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未在培训机构中任职或兼职、属于非利益相关方。
此外,培训机构要进行自我研判、自评自查,规范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不得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
《指南》称,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抓好落实,从严把关,进一步压减和规范学科类培训,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 北交所: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企业不得上市(2021-11-15 13:43:13)
-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2021-11-15 09:44:10)
-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八督导组向我省反馈督导意见(2021-11-14 14:20:55)
- 教育部:一旦学校涉疫,严格落实防控应急预案(2021-11-13 16:05:40)
- 这份奥赛名单公布!福州11人入选省队,数量遥遥领先(2021-11-12 16:39:41)
- 挖掘红色文化,看闽清莲宅新变化……(2021-11-12 16:09:34)
- 每个鼓楼娃的成长,都需要一片“农场”!(2021-11-12 15:10:29)
- 教育部:全国将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2021-11-12 11:01:23)
- 教育部回应“降低中专生进大学门槛”:将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2021-11-11 15:10:19)
- 最新公示!福州拟认定132所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2021-11-11 1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