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加持 分类保护 活化利用
福州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芒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到自然遗产的保护;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7月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福州实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赢得了海内外嘉宾的高度赞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榕工作期间,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系列开创性探索与科学实践为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留下了宝贵财富。
进入新时代,福州市守正创新,在文化遗产上“数字”加持、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对各类文化遗产分类保护、量体裁“衣”,并在保护中活化利用、赓续文脉,砥砺谱写文化遗产保护新篇,让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芒。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记者 叶义斌 摄
“数字”加持 赋能保护
14日上午,鼓东街道开元社区的文物古厝与历史建筑保护专管员李曼华又来到辖区内的开元寺。去年以来,她每月定期来开元寺数次,对寺内的铁佛仔细巡查一番后,登录“鼓楼数字古厝”平台,填写并上传文物点巡查情况——若有问题可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古厝保护平台如今在福州市频频上新。结合去年12月福州市启动开展的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福州古厝普查登记系统”于近日上线。记者看到,登录该系统,专业设计人员可以进行建筑综合查询、照片分类、价值评估、分类评分、撰写建筑综述、价值要素和保护措施等。
福州市名城委保护修复处处长黄峰表示,该系统实现了古厝普查登记全过程、闭环式信息留痕和跟踪管理,大大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福州多非遗,绝活巧胜天。为让福州市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得到“有声有色”保护,福州市启动了首批50项非遗项目的短视频拍摄工作,留下了传承人、传承技艺珍贵的影音记录。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化时代,宣传对于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福州市借助科技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形式,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互联网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中来。
据悉,福州市非遗展示馆数字展厅将于本周上线,让人们足不出户尽享福州非遗之美。
量体裁“衣” 分类保护
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老街巷……福州市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在保护中,福州市不走“大一统”的寻常路,而是创新性探索量体裁“衣”、分类保护之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
进入9月,在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举办的福州首届闽越丰收节南瓜展活动高潮迭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孩子。
今年是新店古城遗址成为省保单位20周年。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今年对外开放后,文化活动不断,让人们乐享文化流水席,成为人们的打卡热点。
在新店古城遗址保护利用中,福州市高水平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主持编制新店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福州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陈亮介绍说,新店古城遗址保护采取了三大原则:一是原真性保护原则,对于已经挖掘出来的东西,全都原真性地保护下来;二是考古预留的原则,考虑到地下部分很多还没有挖掘到位,所以要预留出地下考古的区域;三是分期实施的原则,逐步将古城遗址范围内的村庄、小区和建设项目外迁、搬离。
“福州市对于文物建筑,实施定线落地等基础性保护工程;对于文化遗址,高水平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福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吴聿建说。
据了解,福州市对于历史建筑,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注重保留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历史风貌、自然景观。
活化利用 赓续文脉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必须在坚持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激活文化遗产宝贵资源的生命力。
上月中旬完成修缮的市级文保单位三山会馆(春晖堂),是福州市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之后完成修缮的又一批福州古厝之一,现已通过专家组验收。
三山会馆是清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两省绸布业公帮联合修建的。春晖堂是三山会馆的主体建筑,也是会馆目前唯一保存的建筑。
三山会馆(春晖堂)修缮在保留原有部件的前提下,遵循“最少干预”原则。春晖堂的藻井,色彩、图案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模糊,修缮中,只对表面进行了微处理。完成修缮后,将打造为中华传统文化少儿研学基地。
如今,漫步福州,你可以看到三坊七巷内的叶氏故居被活化为省非遗博览苑,朱紫坊内的芙蓉园化身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上下杭内的罗氏绸缎庄化身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公益讲座、文化展览、文艺表演等常态化亮相,成为展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馆——古厝“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