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从“困在家中”到“富在家中”

——探寻闽清池园镇脱贫致富秘诀

2021-05-15 10:21:38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林瑞琪

从“困在家中”到“富在家中”

  邹月英(左二)在自家装配电瓷配件。(池园镇供图)

  福州日报记者 林瑞琪

  建档立卡户85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就占到了66户。这是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闽清县池园镇面临的严峻形势。干不了重活,没能力外出,有劳力者要照顾家人……许多贫困家庭就此“困”在镇上,“困”在家中。

  就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次年,池园镇实现全部脱贫,2020年该镇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22936.52元,还有16户年收入超10万元。

  为此,记者走进刚荣获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的池园镇,探寻贫困户在“家”脱贫致富的秘诀。

  “造血”有方:

  送货上门 在家加工

  拧螺丝、装配零件、打包装……在池园镇宝山村一幢4层小楼里,一层的“小车间”忙得热火朝天,脱贫户李政尧的妻子邹月英正和3名女工一起装配电瓷零配件。“电瓷组件有专人送上门,成品也有专人上门来收,我们坐在家里动动手就能赚钱。”

  多年前,这里的氛围可不像这样轻松。2009年,邹月英被查出患有骨癌,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左腿截肢导致残疾,无法外出工作。李政尧为了照顾妻子,只能在附近打零工。

  改变始于2016年。了解到邹月英生病前做过电瓷装配工作,村支书李泽便想:能不能让镇上的电瓷企业把零件送到她家装配?他同电瓷企业富菱沟通,说服企业“送货上门”,并帮助邹月英获得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购买设备,让她在自家开展装配。

  心灵手巧又肯干,邹月英的装配“车间”慢慢有了起色,订单量越来越大。随着规模的扩大,她还聘请其他家庭主妇到“车间”就业,她从中抽取30%的代装费。就这样,邹月英有了自己的“产业”,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同一时间,她丈夫经人介绍到厂里打工。如今,她儿子在江苏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现在一年收入能超过10万元。”邹月英笑着说。

  这是邹月英一家的脱贫故事,也是池园镇“送货上门,在家加工”脱贫模式的起点。

  池园镇素有“瓷都”之称,目前以生产低压电瓷为主,全镇拥有电瓷企业数百家以及完整的电瓷产业链。“基于这一条件,我们参照邹月英家里的模式,联系本地电瓷企业,为多户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家庭主妇提供类似服务,同时为部分贫困户牵线,在镇上就近务工。”池园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黄爱花介绍。

  送配件、送技术、包回收……池园镇开展全方位就业帮扶,近年来共有46户脱贫户通过发展电瓷装配增加了收入。

  帮扶有力:

  五大举措 关爱加码

  “脱贫之后,要防止返贫,这对我们的帮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黄爱花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池园镇推行“抬眼看房子、进门开柜子、伸手开管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五大举措,努力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抬眼看房子”全面落实住房保障——针对部分住房简陋的脱贫户,池园镇深入推进住房“五明五亮”工程,将省级扶贫资金50余万元根据每户住房修缮情况下拨补助,改善居住环境。在镇里支持下,杜大禄、王开文等人住上了敞亮新房。

  “进门开柜子”全面实现吃穿不愁——池园镇明确橱柜中米面油、冰柜中肉蛋奶、衣柜中衣被鞋等配置标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家庭增收方案,或帮忙牵线就近就业,或为申请发展项目的脱贫户给予补贴。如今,池园镇脱贫户有了增收项目,吃穿不愁。

  “伸手开管子”全面确保饮水安全——针对部分地区脱贫户存在饮用水时有时无的问题,池园镇以工程性、季节性缺水为突破口,新建集中供水系统工程,建立管护机制,让他们用上干净安全的放心水。“‘看天蓄水、靠挑吃水’的日子一去不返了!”脱贫户朱芳说。

  “走近问身子”全面杜绝因病致贫——池园镇深入排查群众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政策享受、报销比例等状况,加大对脱贫户的医疗扶持力度。2019年,脱贫户黄邦权被查出患有胃癌,整个疗程用了11万元治疗费,他只要出2000多元,夫妇俩既惊又喜。

  “坐下问孩子”全面推进扶智树德——池园镇动态跟踪儿童上学、子女就业、户籍关系、抚养赡养等情况,推行网格化管理,以家访方式定期上门为病残学生送教育、送关爱,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5年来,池园镇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104.3488万元,小额信贷219.9万元,投入80多万元为60户进行危房改造和住房修缮,为85户的用水进行了水质检测,还帮助2户安装了自来水,确保他们喝上安全饮用水。

  相关链接:

  2017年底,闽清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8455元,相较2016年实现翻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闽清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饮水、兜底救助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的稳定。同时,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加大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更好地支撑脱贫村承接转移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升质量效益。

从“困在家中”到“富在家中”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