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有“遗”不见不散 >> 千年古城焕新颜 >> 传承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2021-08-20 10:37:32来源:台江史志微信

  蓝红漆面、串连长绳、月白色鼓皮,轻轻一拍,鼓声清昂回响。这就是福州茶亭十番乐器中最具本土特色的乐器——狼串。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狼串

  在位于台江区洋中路186号的百年许顺兴乐器店,我们见到了传统的福州狼串,这个形状颇有些奇特的民间鼓出自百年“许顺兴锣鼓店”第四代传人许玲之手。

  百年许顺兴锣鼓制作技艺以狼串和龙舟鼓制作为佳,2015年获批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据许玲介绍,百年许顺兴乐器店的创始人许炎官生于1888年,早年跟随父亲许登科学习制作锣鼓手艺,少年师从茶亭街陈和兴鼓店学制鼓技艺,少有所成,技术精湛。

  1905年,许炎官自立门户,“许顺兴锣鼓店”应运而生。自此,他改变了父辈零敲碎打的“游击”生意生涯。

  由于许炎官技艺精湛、服务周到,“许顺兴”招牌在当时的福州锣鼓店中称得上是“佼佼者”,经常被请到省内各地制鼓蒙皮。

  1956年,公私合营后许炎官和他的次子许雄章一起进了福州乐器厂,成为国营单位的制鼓技师,许顺兴锣鼓店宣告停产。

  1962年,许炎官因病去世,直至1980年,许雄章退休后他才继承父业,恢复“许顺兴锣鼓店”招牌并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许玲在调试狼串

  许玲是许雄章的女儿,历经许炎官、许雄章、许玲等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许顺兴锣鼓制作技艺”日渐成熟,并能顺应时代潮流的新需求,在传统技艺上有所创新,结合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做出客户想要的样子和音色。

  “我们的技艺已经传承上百年了,我从父亲手里接来时还小,今年也70岁了。”

  许玲介绍道,要做好鼓需要多年的磨炼和经验,她坚持做鼓50多年,从父辈手中接来时也下了一番苦功夫。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许玲介绍狼串的材质,以福州狼串为例,狼串由三个部分组成,左右两头圆圆的鼓腔,中间连着一节竹筒。

  “要做一只好的狼串,鼓身原材需要采用木质较松且共振性好的木头,最常用的就是上好的梧桐木、竹子等材料。梧桐木买来,先晾干,再挑选出品相好的。”许玲表示,鼓身材质好了,音色也会更清亮,鼓声才好听。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许玲介绍店里的狼串

  除了木材,在鼓皮上许玲也下了很多功夫。

  “现在一般用牛皮或羊皮,一只鼓要耐用,皮的质量不能差,蒙皮的技艺是重中之重。”

  许玲十几岁时开始学习制作狼串,为了练好制鼓手法,每天都泡在加工厂里,先仔细拼接好鼓身,严丝合缝后再细细磨平,等上色晾干完毕,就到了重要的蒙皮阶段。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许玲展示蟒皮鼓面

  而且对于不同鼓,对鼓皮的要求也不同,其处理过程也十分繁琐。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许玲向客户介绍鼓皮的材质

  许玲将买来的皮先浸泡,然后用刀削薄,最后晒干,再浸泡、刀削、晾晒,重复好几遍,直到牛皮的弹性达到好鼓面的要求。磨好皮后,再将鼓皮紧紧地包裹在鼓身侧,最后反复调音、打底上漆完毕,一只鼓才算真正完成。

  为了找到手感,许玲抛弃了笨重的手套,没了防护措施,日复一日的打磨使她的手指皲裂发红,一到冬天就发痒开裂,制鼓技艺大成后,她的手也花了不少时间才治好。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如今,许玲不仅擅做狼串,更是对所有鼓的结构特点了解颇深,修鼓、蒙皮等技术不在话下。不少市民都会拿鼓过来请她帮忙修补换皮。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为了便于展示材质,许玲将龙舟鼓面挖了一个洞。

  在许玲看来,虽然学习制鼓很艰难,她仍希望孩子可以继承下去,让这门技艺始终“后继有人”。

  他的儿子林滨滨自小耳闻目染,也掌握了一定的制鼓技艺,继承“衣钵”成为第五代传人。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常有市民过来百年许顺兴乐器店里购买或维修乐器

  据许玲介绍,她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剧团、龙舟协会、乡村鼓乐队和寺庙,销量不大。虽然锣鼓市场并不繁荣,许玲依然坚守,怀着传承久远的匠心一锤一磨,扎实做好每只鼓。

百年许顺兴锣鼓:一锣一鼓话平生

  许玲说,只要她还做得动,就一直做下去、传下去。

  朴实无华的言语却是铿锵有力的承诺和坚定不变的信念,这其中蕴含着她对家族事业的情结,也体现了老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情怀,这就是“许顺兴”传承百年的奥秘。

  一份初心、数代坚守,让老字号招牌焕发新生,让福州传统技艺留下来、用起来。(文字:蓝秀楠 摄影:叶 诚)

【责任编辑:李琳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