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带“外行” 红庙岭上作业忙
省市总工会干部职工赴垃圾填埋场体验劳动
福州新闻网8月7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5日上午9点,省市总工会干部职工一行20多人来到红庙岭垃圾填埋场体验劳动,并为一线环卫职工送去防暑降温慰问金和饮料、牛奶等慰问物资。
“垃圾填埋场再过几个月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在这个时候来体验劳动特别有意义。”市城建工会副主席吴流河说,10多年来他到红庙岭不下20次,亲身感受这里环境的变化,“红庙岭产业园正朝着生态化发展,工人作业环境好多了”。
走近填埋场,一眼望不到边的垃圾山,一大片黑色橡胶状的防渗膜将垃圾严严实实地盖着,上面还拉着绳子并压着重重的废旧汽车轮胎。不远处一片新压平的垃圾则用黑色防渗布盖着。“福州市五城区每天要产生生活垃圾4200吨,其中3500吨以焚烧方式处理,剩下的六七百吨就在此填埋。铺防渗膜和防渗布都是为了减少垃圾裸露造成扬尘和异味,同时防止雨水渗下增加渗滤液污染。”市环卫处有关负责人说。
现场,拉膜工吴德清带领工友和工会干部职工站成一排,喊着“往左点”“一、二、三,再向前”,指挥着现场的每一次移动。吴德清介绍,差不多每隔一周左右他们就要用焊接工具将厚重的防渗膜边缘烧熔进行粘合,使垃圾掩盖更加厚实。
重心向后,用力拉伸,面对100公斤重、500平方米大小的防渗布,工会干部职工顾不上脚下层层叠叠的垃圾,纷纷用上了拔河的劲头。“把防渗布打开,拖动,放下,平整,操作看似简单,但就这么短短十几分钟已是大汗淋漓,工人们真不容易!”市总工会干部陈婷说。
现场,记者遇到了全国劳模、重型特种机械操作手郑贞良。此时他已在不足2平方米的操作室里工作了4个小时,工装被汗浸透粘在了身上。面对工会领导的关切询问,郑贞良说:“垃圾分类以后,生活垃圾填埋量比以往小多了。而且自从5年前有了覆膜技术,现场异味也小多了。今年底福州将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几十年每日与垃圾相伴的苦日子总算要熬到头了!”
在填埋场辛苦劳动的除了机械操作手、拉膜工,还有打井工。记者看到,几位身着写有“福建天亿”字样工装的工人正在打井机里工作。工人刘陵坤告诉记者,这里每隔12米就会有一口竖井,整个作业区里大大小小的竖井有200多个。“我们打的是积气井,一口有12米深,从这里收集的垃圾填埋气会送到车间进行沼气发电,一方面实现资源再生利用,一方面也减少臭气、优化生态。”刘陵坤说,年底垃圾填埋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打井工作还将持续,毕竟垃圾山还有不少陈年垃圾需要处理。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我市投入42.6亿元建设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垃圾填埋场一期经过生态修复,建成了25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昔日垃圾山穿上了“绿衣”。随着接下来一系列项目的投产,红庙岭将更加生态,工人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也将明显改善。
- 夏日垃圾分类指南来啦!掌握重难点,垃圾不分错(2022-05-30 10:15:33)
- 福建将扩大垃圾分类示范面(2022-05-19 19:35:34)
- 福州鼓楼:垃圾分类 文明“童”行(2022-05-18 07:46:54)
- @厦门人,生活垃圾分类今年怎么做?要点来了!(2022-05-09 15:11:41)
- 福建财政下达资金助推生活垃圾分类扩面(2022-05-06 15:25:23)
- 福州:加入诚信“催化剂” 再生资源焕新生(2022-05-03 08:00:42)
- 公益广告丨垃圾变为宝 分类少不了(2022-04-26 09:05:00)
- 反映一线所需所盼,我为城市垃圾分类建言(2022-03-10 08:46:21)
- 加强执法!高新区开展垃圾分类督查工作(2022-03-09 18:23:48)
- 厦门垃圾分类迈进“3.0”阶段:靶向发力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2022-03-01 1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