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再读《福州古厝》序(札记)

2020-06-08 09:57: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2019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将这篇900余字短文重新发表。

  时光转眼间又在深刻的变革中过去了一年。

  《福州古厝》序的内容简要又平和。“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21世纪伊始至今,在社会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双重环境中,这些朴素的愿望和基本路径,仍然延续下来并保有强大的推动力。

  2020年,福州的城市历史风貌可谓变化巨大。围绕古厝保护和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福州市大规模更新展示了15条特色历史文化街区、51条传统老街巷。每一街区区位不同、文化不同、特色不同,改造方式也各有千秋。人们旧地重游时,估计会惊讶于这里处处变了样子。

  《福州古厝》序的推动意义,远远不止于福州。古厝、古街和古城各有长长的故事。近年来人们重新发现其地位、赋予其新功能。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历史性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193个成员国的共识:“我们承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容忍、相互尊重,确立全球公民道德和责任共担。我们承认自然和文化多样性,认识到所有文化与文明都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在积极落实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于2017年1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基于全新的高度,系统总结和强化中华文化在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古厝”不再被视为散落而破旧的遗存,也不再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维度,验证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可辨识载体;“古厝”所代表的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名城和风貌区,进一步化作文明的“细胞”。地理、气候、植被、水源条件、生产生活体系与族源文脉、信仰传统、社会合作机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价值整体。6月2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新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至今年12月底,将有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成挂牌工作,都可视为这一趋势的推进与展现。

  此时,评价保护工作的效果与水平,就由盯着“拆”或“不拆”、留“多”与留“少”、“好看”还是“不好看”,转向判断我们传承下去的是“真”还是“假”。

  真实,增强了可信度;完整,成就了无缺憾。

  “我曾有幸主持过福州这座美丽古城的工作,曾为保护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传统街区,加强了文物管理机构,增加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此时再读《福州古厝》序,就会感到文中表述的愿望,不简单是谦逊。自然而然地,我们会将其纳作深植内心的共勉。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世界站在了多重意义的节点。“做得更好一些”引发的共鸣,反而变得愈发简单:更持久地做下去。《福州古厝》序发表于18年前。我们现在理解、继续认同这些多年以前的理念,就同样相信:我们始终在做着正确的事;而且这种使命感最终将化为我们岁月的一部分——带来生活的日常,也意味着人生的贯穿。(作者:齐 欣)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